2008年中国粮食形势展望和对策分析行业分析

2008-01-03 17:37 热度:

 2007年10月15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翻”。经合组织(OECD)预测2008年中国GDP为10.7%。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下,影响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为人瞩目。最为突出的因素之一,是CPI在过去的一年居高不下,其中食品价格大幅度上升,而食品价格中的粮食价格上升尤为明显。2007年1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8.2%(粮食价格上涨6.6%),非食品价格上涨1.4%。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1-11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6% ,远远超过了国家央行年初制定3%的警戒线水平,创下了近十年来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新高。 
  新的一年,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如何变化,应当采取何种对策,下面试作概要分析。 
  一、粮食产量继续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 
  由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我国连续四年粮食增产,2007年有望超过5000亿公斤,为2000年来最高。从2004年到2006年全国粮食总计增产668.5亿公斤,扭转了1999—2003年中国粮食生产连续下滑的局面。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近几年持续增长,但是影响继续增产的隐忧仍然不可忽视。从近四年来粮食增产的情况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在不断减缓。2005年比2004年增长幅度下降5.9个百分点,2006年比2005年下降0.4个百分点,2007年比2006年下降2.3个百分点。 
  (一)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生产资源不足。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逼近18亿亩的红线。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增长,建设用地需求迫切。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万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劳均耕地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每人7亩左右减少到不足4亩。目前,我国农户经营规模仅为日本的五分之一,韩国农民的人均土地规模也是我国的3.5倍。从2003年到2006年的四年间,中国净减少耕地6009.15万亩,年均减少耕地1000万亩以上。按目前趋势分析,到2020年,中国耕地缺口将达到1亿亩以上。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 



 (二)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威胁粮食生产。我国是一个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而且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广度还在日益加深,造成粮食损失越来越大。 
  2007年,我国南涝北旱、台风、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相继出现。截止2007年8月22日,中国当年各类自然灾害已造成3.1亿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264亿元人民币。我国2006年因灾损失粮食447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02亿公斤,比“十五”平均水平增加10多亿公斤;2007年1至9月,全国因灾损失粮食448亿公斤,比上年同期多损失81.5亿公斤。  
  在即将进入2008年的前两个多月——2007年11月之后,历史上少见的旱灾就露出头角,全国31个省份没有一个不发生干旱的。旱灾造成的损失也呈加重趋势,上世纪50年代,全国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43.5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90年代,每年损失209亿公斤,占比4.4%;而自2000年以来,每年损失升至370多亿公斤,占比达到7%以上。  
  现在,我国抗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从农业看,目前全国18.27亿亩耕地,有灌溉条件的只有8.3亿多亩,其他55%的耕地还完全靠天吃饭;而水浇地中大部分灌溉标准不高,老化失修严重,真正旱涝保收的只有2亿多亩。 





  (三)粮食产后损失严重,增产难以增收。以一家一户为主要生产形式的我国粮食生产,产后损失相当严重。我国每年有六成以上的粮食由农户家庭储存,而农户储粮技术水平低,储粮损失平均为5%~8%之间。据测算,全国每年损失粮食超过110亿公斤,经济损失约有200亿元。加上收获损失,产后损失巨大,粮食增产难以增收。 
  (四)种粮比较效益降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虽然近几年我国粮食价格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种粮与种植经济作物相比,效益很低。 
  1、小麦。据全国物价系统成本调查机构2007年对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四川、陕西等9个小麦主产省216个县(市)2045个农户小麦平均亩产371.7公斤,比上年亩均增加19.9公斤,增幅为5.7%,为历史最好水平。亩均总产值达549.8元,比上年增加27.34元,增幅5.2%;扣除成本,亩均净利润125.27元,比上年增幅6.4%,亩均现金收益301.2元,增加15.33元,增幅5.4%。另外,由于2007年各级政府继续加大了种粮补贴力度、农机补贴范围,使农民种粮得到了更多实惠。从调查情况看,各小麦主产区已落实到户的粮食补贴金额平均每亩为21.27元,比去年增加36%。今年农民种植一亩小麦现金收益和补贴收入合计322.47元,比上年增加20.96元。  
  2、早籼稻。据全国物价系统成本调查队对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海南9个早籼稻主产省168个县1513个农户早籼稻生产成本收益情况调查显示,今年主产区早籼稻亩均产量400.7公斤,比上年增加13.7公斤,增幅3.5%,创历史水平。早籼稻亩均产值666.55元,比上年增加69.55元,增幅11.7%。由于产值增幅高于成本增幅,亩均净利润145.99元,增加37.6元,增幅34.7%;亩均现金收益376.69元,增加43.69元,增幅13.1%。此外,目前主产区农户已拿到的补贴,亩均18.81元,比上年增加4.49元,增幅31.4%。 
  3、中稻。我国粮食种植水平比较高的湖北省荆门市农业部门对漳河镇、牌楼镇、仙居乡等地9个农户中稻成本收益调查,平均亩产534.37公斤/亩,比上年的494公斤/亩增产8.2%,亩均总产值857.04元,比上年增加17.2%,亩均收入438.71元。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种植一亩小麦、早稻的收入只有300多元,一亩中稻的收入也只不过430多元。而种植一亩油菜,按照湖北省2007年平均单产油菜籽155.8公斤计算,预计明年出售油菜籽收入至少在620元以上,扣除投入,仍然高于种植粮食的收入;种植一亩麦冬,收入在10000元以上;种植一亩山药,收入在7000元以上;种植一亩西瓜,收入也超过2000多元。在农民有了高度种植选择权的现代,比较效益驱使农民越来越倾向种植效益好的经济作物,粮食的种植面积相应就减少了。 

 二、粮食价格将呈继续上升态势
  出于推动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促进粮食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多方面的需要,也由于我国资源稀缺等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在2008年将继续呈上升态势。
  1、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能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石油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近几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上升,2007年每吨最高曾蹿升近100美元,2008年还有上升的可能性。石油价格上升推动以石油为原料的生产资料成本上扬,生产资料价格上扬将直接增加种粮成本、加工成本、运输成本等,最终导致粮食销售价格的上升。
  2、劳动力成本增加。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对农民外出务工采取了积极引导政策,流动人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200万人增加到1.4亿人,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每年以600至8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仍将持续增长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据有关专家测算,从现在到2015年,农村至少还将有2.5亿人口转移到城镇,届时流动人口有可能突破4亿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带来劳动力供给结构已经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供给平衡乃至短缺转变。由此而带来的影响是,我国城乡将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现在农村年轻人、有生力量大多数都外出打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老的(年龄大)和小的(小孩)。他们身体和生产技术素质不够好,从事农业生产力不从心。农忙季节,都要请人代劳。这样,本来就稀少的农村劳动力就更加珍贵,工资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3、世界性粮食短缺。全球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高涨的石油价格与粮食危机的出现大有关系。2007年以来,石油价格上涨了30%以上,导致生产和运输成本增加,商品的零售价格也随之上涨。世界粮食计划署2007年公布的信息显示,目前世界饥饿人口达7.77亿。长期以来,世界大米的贸易量不足3000万吨,小麦的贸易量约为1亿吨,玉米的贸易量约为7000万吨左右。这些粮食只够5亿人口的日常食物消费,供应世界仍处于饥饿中的7.77亿人口就已不足。在部分国家粮食歉收及国际粮食价格不断上涨等因素的作用下,全球将有28个国家在2008年面临粮食严重短缺的困境。同时,由于能源需求紧张,近年来生物燃料用粮急剧增长。截止到2007年4月,美国已有118个生物燃料生产厂,生产能力为70亿加仑(合2091万吨);到2007年1月为止,美国生物柴油生产企业达到105家,生产能力为8.64亿加仑(合258万吨)。2007年,美国25%的玉米收成变成了用于汽车的乙醇燃料。根据欧盟的计划,到2010年生物能源的产量可望增加到1100万吨。从2006年9月以来,世界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以升为主,令人瞩目”:小麦飞涨112.0%,大豆飙升75.1%,玉米猛增47.3%,大米上扬3.1%。其中,小麦和玉米等价格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价位。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对粮食供需价格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建模:到2015年谷类价格持续增长10%到20%。世界粮农组织报告说:“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35年来的最低水平,因此中短期内粮食价格不可能下降”。更多迹象表明,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和食品价格正在酝酿第二波大幅上涨。最近一轮的粮食价格上涨在期货市场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美国芝加哥,2008年3月交割的小麦和糙米期货价格均跃升至历史最高水平。大豆期货价格创下34年新高,玉米价格也升至11年高点。美国农业部在2007年12月下旬预测,2007-2008年度,全球小麦产量将为6.02亿吨,而消费量将达到6.17亿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更是指出当前事态的严重性:全球小麦的储备2007年减少了11%,创下近3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够全球人口12周的消费;而全球玉米的储备也仅够世界人口8周的消费。我国粮食的产量与粮食消费量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和消费量的20%左右。历史上最高年份1995年粮食净进口1967万吨,达到最高峰,是世界第二大粮食进口国。中国粮食的进出口数量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粮食价格的晴雨表。在新的世界粮食格局中,如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一旦发生饥荒,国际粮食市场将无法拯救。因此,2008年国际市场粮价将依然处于高位水平。
  2007年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根据这次会议精神,2008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作为影响CPI的重要因素——百价之基的粮价,国家将会调控到一定水平,但不会大幅度上升。
  三、国家可控粮源有所下降
  现阶段,国家可控粮源主要是中央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食。最近两年,由于粮食价格持续上扬,国家为了调控市场,投放了大量的最低收购价粮食。另外,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刚性增长,也使国家掌握粮食数量下降。
  (1)粮食收购量下降。2007年,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收购量、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量均同比下降。
  第一、小麦收购量下降。据国家粮食局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11月末,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及转化用粮企业累计收购小麦6490万吨,其中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小麦2895万吨,比上年减少1175万吨,减28.9%。
  第二、早稻收购量下降。由于今年早稻市场价格高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2007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未能启动。截至8月31日,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8个早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7年新产早籼稻407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61.6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4%,比上年同期减少203.9万吨。
  第三、中晚籼稻收购量下降。截至2007年11月末,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及转化用粮企业累计收购稻谷4390万吨,玉米6845万吨,大豆925万吨。截至12月20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3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7年新产中晚籼稻1454.3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757.1万吨,占收购总量的52%,比上年同期减少118万吨。
  第四、粳稻收购量下降。截至12月15日,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等6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7年新产粳稻418.7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20.1万吨,占收购总量的53%,比上年同期减少83.1万吨。
  2007年12月10日中储粮总公司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启动了粳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截至12月20日,按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粳稻11.2万吨。
  (2)最低收购价粮食销售步伐加快。2007年,国家进一步加大粮食市场的调控力度,特别是下半年加大最低收购价粮食的销售数量,仅2007年11月至12月20日国家就向市场投放、拍卖成交了1201.1万吨最低价小麦,销售频率和数量大大超过上年同期。截止2007年12月初,全国最低价稻谷库存仅为284万吨,小麦库存约3300万吨。最低价稻谷的这点库存量可能到2008年初即将基本消耗完毕。如果明年新稻谷上市前粮食价格继续上涨,小麦继续维持目前的强势局面,明年国家调控粮食市场也将捉襟见肘,只有动用中央储备粮食了。
  2007年11月-12月20日中国拍卖成交最低价小麦情况
  单位:万吨;数据来源:中国粮食信息网

拍 卖
交易地
十      一      月      份
     十   二   月   份
1
8
15
21
28
5-6
12-13
19-20
安徽
2.8
7.07
11.99
18.5
33.53
35.46
28.82
21.81
山东
2.19
4.34
4.76
4.5
12.2
10.58
10.65
9.36
湖北
1.44
3.34
4.36
6.93
17.04
26.82
25.19
12.28
河北
2.89
7.48
9.43
17.3
31.22
38.13
48.97
10.3
江苏
5.57
4.85
10.65
15
25.19
34.49
50.2
52.17
陕西
 
 
 
 
 
 
2.09
0.057
河南
17.4
17.8
29.83
60.9
113.1
132.5
87.41
49.67
甘肃
 
 
 
 
 
 
2.06
8.44
合计
32.3
44.9
71.02
123.1
232.3
278
255.39
164.087

  粮食问题事关全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07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工作,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机制;稳定和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的生产,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时隔4天之后,即2007年12月22-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再次强调:“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必须把粮食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在我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的良好势头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粮食格局新的变化等多种因素,我国2008年粮食生产和市场形势相当严峻。要保持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的良好态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粮食生产和流通,运用政策和技术等多方面措施,突出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政策导向是促进粮食生产的最为重要因素,要保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大政策的倾斜和支持力度。要继续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的数额,以使种粮农民的收入增长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要适度加大财政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数额,调动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要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的价格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07年12月份已经公布2008年适当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的政策,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考虑到我国小麦一直处于紧张平衡状况,建议国家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价格;要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扶持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粮田;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粮食生产提供系列化服务;要全面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农资流通网络、现代粮食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粮食商品流通;要支持本大利小的粮食企业流通企业发展,继续实行优惠贷款利率;要抑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防止种粮农民收入的增加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
  二、加大耕地控制力度,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要保持国内粮食基本自给,就必须保持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动摇。控制耕地,要从“控制”和“开源”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任何涉及土地管理制度的试验和探索都不能违反国家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规范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建设,严禁非法占用(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租用、占用农民集体土地搞房地产开发;严格控制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禁止通过“村改居”等方式非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严格禁止和严肃查处“以租代征”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刹住乱占滥用农用地之风。
  另一方面,要广开地源。要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把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作为挖掘土地利用潜力的重点,鼓励对地上地下空间进行立体利用,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用地的有偿使用,对其中经营性用地先实行有偿使用;完善和落实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财税政策;强化农村土地管理,搞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建设规划,加强农民住宅建设管理,农民住宅建设用地应首先安排利用空闲地、闲置宅基地,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及时公开供地计划、公告、结果、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加强对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减少和违法用地等情况的监测;重点查处严重破坏、浪费、闲置土地资源的违法违规案件。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饲料、工业用粮的增加,我国粮食生产必须持续增长。在有限的耕地上产出更多的粮食,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国家要加大对粮食科研、农业科技人员的政策支持力度,将细胞技术、基因技术等前沿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粮食生产,大力开发新品种、推广种植新技术。新品种培育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新品种的科技贡献率达36%以上。凡在育种上有所突破,就会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一次飞跃。在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种植新技术的同时,要搞好灾害预报、预防,防灾减灾;要加强粮食收获环节的技术指导,减收产后损失;要注重粮食储藏工作,降低储藏损失;要以点带面,建设粮食高产示范区。据悉,农业部将在全国粮食主产省(区),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为主,建设400个优质高产创建示范区,开展“6789”高产示范创建活动,即集中连片创建亩产600公斤的小麦、700公斤的单季稻、800公斤的玉米、900公斤的双季稻万亩示范区。
  四、加大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力度,切实将国家给农民的好处落到实处。纵观这几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最低收购价政策启动时间滞后,农民该得的价格好处没有得到;资金结算滞后,农民卖粮十天半月、甚至长达一个多月拿不到粮款;收购网点设置过少,农民卖粮距离远,误工误时;最低收购价执行主体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质价标准执行,有压级压价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扭曲了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种粮的积极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认真解决。一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启动机制。国家有关部门在新粮收获之前,要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一旦市场价格低于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新粮上市后就要及时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二是完善收购网点认证机制。要从方便农民卖粮出发,由国家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认定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收购网点;三是按照谁卖谁结、随卖随结的原则,及时兑现农民卖粮款;四是完善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监督检查机制。国家要赋予县级以上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对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监督检查权力,保持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主体执行政策不走样,让广大种粮农民在得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好处中进一步增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五、加大粮食储备力度,确保国家掌握必要的粮食。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粮食生产量最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不可能依赖国际市场来保障国内粮食供给。目前,世界粮食年贸易量仅为2亿吨,一旦中国大量缺粮,不但引起世界粮价的大幅度上涨,而且粮食处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主要粮食出口国不可能按照中国的需要供给粮食。因此,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必须依靠自身。一是要健全中央粮食储备制度,中央储备粮要按照国家规定切实落实到位,必要时调得动,用得上;二是要健全地方储备粮制度。现在,很多地方认为有中央储备粮,地方没有必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或者象征性地建立少量的地方储备粮。对于一个拥有13多人口的大国来说,一旦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仅靠中央上千亿斤的储备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依据非农业人口,产区建立3个月的粮食储备,销区建立6个月的粮食储备。
  六、加大粮食进出口的调节力度,防止国际粮价冲击国内市场。适度的粮食进出口,对于调节粮食品种、和谐国际关系、发展对外贸易等十分必要。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年际波动非常大。1981--1997年的17年间,中国有11年粮食净出口,6年净进口。1997年中国粮食获得大丰收,粮食进出口在1998年和1999年维持基本平衡状态。但2000年和2001年的粮食贸易又分别表现为净出口和净进口,入世后在经过2002年净出口后,2003年开始表现为净进口,从2004年起净进口大幅度增加,每年都在2000万吨以上。踢出大豆,2006年我国小麦?大米?玉米三大主要谷物品种为净出口?进口总量为137万吨,比上年减少269万吨,减幅为66%;出口总量为540万吨,比上年减少419万吨,减幅为43.7%;净出口量为403万吨,实现连续两年净出口。2006年三大主要谷物品种进口总量、出口总量、净出口量都有所下降,但是小麦进口大幅减少,出口大幅增加。从我国粮食进出口历史来看,要注意粮食进出口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不要因为过度进口或者出口引起国内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影响国家粮食安全。面对由于大量出口给国内粮食供应带来的压力,2007年12月17日,国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公布,将从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共涉及84个税则。这是加强我国粮食出口控制,保证国内粮食供给的重要举措。
  七、加大市场调控力度,防止粮食价格过度波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市场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适度的价格波动是调节粮食市场的重要方面。但是,不可预测的因素往往使粮食市场过度波动。在此情况下,国家就要进行必要干预,适度进行调控。对于2008年来说,要注意粮价过度上涨。当这种现象出现时,要及时启动《粮食应急预案》。国家要采取及时加大最低收购价粮食拍卖力度和频度,必要时动用中央储备粮平抑市场粮价。当局部地方出现粮食价格过度上涨时,地方人民政府要动用地方储备粮稳定市场粮价。工商、物价、粮食等部门要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对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扰乱粮食市场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规范粮食市场。
  八、加大粮食产业化发展力度,提升粮食收购价格。当今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出向主产区集中的格局,绝大部分商品粮在粮食主产区。在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运输费用逐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收购原粮卖原粮,不但增加粮食成本,而且造成极大的社会浪费。要适应新形势,就要在粮食产业化方面下功夫。要大力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实现粮食是产加销一体化,在粮食加工转化中促进粮食增值,农民增收;另一方面通过粮食精深加工,满足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需要,提升粮食的附加值。要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在税收、贷款、资金技术改造资金贴息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使粮食加工这个充满希望的行业不断成长壮大。
  九、加大粮食产销衔接力度,促进粮食顺畅流通。建立促进粮食在产销区之间顺畅的流通机制,是保持粮食市场正常发育的重要举措。要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协调、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粮食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和支持产区粮食企业充分利用销区的市场优势,到粮食主销区城市建立销售窗口,形成产、加、储、销一体化;鼓励和支持销区粮食企业到粮食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开办加工厂,建立仓储设施,直接参与产区的粮食生产和流通,使产区的粮食有稳定的销路,销区需要的粮源有可靠的保障。要探索企业和种粮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济合作关系,积极主动与农业、科研、乡镇等单位和部门配合,培育和建立粮食生产基地。根据当地粮食产、销、余、缺情况,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积极发展跨地区“订单粮食”。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延伸和发展粮食产业链,实现以销促加、以加促购、以购促产的粮食产业链。
(作者:湖北省襄樊市粮食局副局长龚锡强)
声明:1.糖酒网所转载文章系传播信息之需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糖酒网平台的立场,糖酒网亦不表示赞同。 2.糖酒网尊重行业规范,文章注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
酒水招商食品饮料白酒招商红酒招商啤酒招商葡萄酒招商保健酒招商洋酒招商黄酒招商食品招商饮料招商

服务热线 ( 周一至周六 9:00-17:00 )

400-650-1979

  • 糖酒网公众号

  • 手机版糖酒网

  • 糖酒网小程序

采购商服务
找供应商
找产品
发布采购
热门产品
供应商服务
发布产品
查看代理留言
糖酒会
增值服务
VIP会员服务
招商会员服务
展会服务
广告服务
百度爱采购
招商合作
华南 石经理 13817984287
华北 王经理 13661432518
华中 杨经理 18201107935
东北 陈经理 13651852724
西南 章经理 13122701960
西北 曾经理 1365185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