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饮里的天使与魔鬼饮料

2010-09-17 16:37 热度: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冷饮年产量已经超过300万吨,人均达到2.3千克左右。我国最大的冷饮企业伊利集团去年一年就卖出了60多亿支冷饮产品,平均下来,每个中国人消费了近5支伊利冷饮产品。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冷饮虽不能说是生活必需品,但就消费量及与人们的接触程度而言,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冷饮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它扮演的角色真的是给我们带来冰爽和甜蜜的天使吗?

冷饮里的天使与魔鬼

  差别很大的砂糖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的吴女士非常喜欢吃雪糕,几乎每周都要到小区一家冷饮批发点批发雪糕。可当记者问她“雪糕都是由什么做的?”时,她回答:“什么口味就什么做的吧,比如,草莓口味肯定是草莓做的啦。”

  其实,绝大多数消费者都跟吴女士一样,对冷饮的了解只限于口感及口味上,对于冷饮的制作过程和具体成分很少关心。

  “要是大家知道是怎么做的,说不定一些企业就干不下去了。”伊利集团一位专门负责冷饮项目开发的技术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而许多企业就是靠这个‘不对称’才有饭吃的。消费者知道得越少越好。”

  据这位技术人员介绍,冷饮分为冰淇淋、雪糕和棒冰3类。冰淇淋和雪糕的配料成分差别不大,主要就是白砂糖、油脂、奶粉、糖浆及一些添加剂。单就白砂糖而言,尽管其本身一般没有质量问题,但按质量等级不同,价格差距很大。优级蔗糖(多几道提纯工序,蔗糖含量达到99.9%)比一级蔗糖(蔗糖含量在99%以上)价格每吨高出100元到几百元不等。别看仅有0.9%的含量差别,从口感上完全没有分别,但由于不纯的这0.9%差不多都是灰分,也就是我们人体消化不了的物质,它们参与不到人体代谢,因此会加重脏器负担。以前冷饮企业大都选择优质蔗糖,可随着蔗糖市场价格不断上涨,有些企业就开始降低蔗糖等级,除冰淇淋等品牌产品坚持用优级外,其他产品都改用一级蔗糖了。一些中小企业用的糖就更差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行冷饮行业标准是1992年出台的,对白砂糖等用料等级并未作出严格规定,这就给一些企业以可乘之机。伊利这位技术人员不无感慨地说:“我觉得国家标准应该对白砂糖做一些硬性规定,要求雪糕、冰淇淋必须是强制性用优级白砂糖。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冷饮的门槛,二来保护好企业,将一些不良的中小企业淘汰出局。”

  隐患多多的奶粉

  “奶粉是冷饮最主要的原材料,也是问题最严重的原材料。”伊利这位技术人员坦言,“三聚氰胺婴幼儿奶粉事件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可它对冷饮市场的影响人们却很少关注。”

  事实上,如果奶粉受到污染,那么以奶粉为主要原料的冷饮怎能幸免?业内人士透露,从2005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国内很多冷饮企业几乎没有用过合格的奶粉。当时国内的企业需求旺盛但产量不足,一时间在奶粉中注入饴糖和各类油脂的行为比比皆是。冷饮企业采购的奶粉几乎都是其他企业勾兑掺和出来的,就连有些大企业也见怪不怪,“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了”。

  据悉,那些用大豆蛋白粉或者其他植物蛋白加一些油脂勾兑的奶粉还算是不错的,做出来的雪糕都是颜色比较暗淡,组织疏松,没有咬头,但毕竟吃不坏人的身体。后来三聚氰胺“横空出世”,冷饮市场更加难以自保了。

  在配料上,除了奶粉,一些冷饮企业还会用牛奶作为替代品。而乳业内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最好的牛奶做酸奶(因为就目前中国市场来看,大多数牛奶里都含有抗生素,尽管有些人会加一些其他药品使抗生素检测不出来,但仍做不了酸奶,菌种无法存活);差一点的做鲜奶和常温奶;再差一点的做乳饮料;最差的做冷饮。“所谓‘最差的牛奶’,即牛奶奶户都要倒掉的、也不好意思再掺假的,基本属于半卖半送的牛奶。”

  一位在一家小型冷饮厂工作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自从进入这个行业,我尝冷饮产品一般都只是感觉一下就赶紧吐出来。给老婆孩子买冷饮也只是买些棒冰,雪糕和冰淇淋基本上不再沾了。”

  冷饮变得不洁,与一些奶业工作者丧失职业道德、参与肮脏交易有关。我们知道,奶企的奶源管理人员本来是为企业的产品质量把关护航的,但受利益驱使,个别奶源主管人变得贪婪起来,不但放松自己把守的关口,甚至还教唆奶农和奶站如何掺假并哄骗工厂质检部门。

  不能说的秘密

  添加剂是所有食品企业永远都无法绕开的话题,更是冷饮企业之间“不能说的秘密”。比如,普通人普遍认可的“草莓口味,肯定是在里面有草莓”这种观点,在业内人士看来却是十分可笑的。事实上,“草莓口味”只是一种添加剂提供的味感,和草莓没有任何关系。

  “现在许多人谈添加剂而色变,这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的一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要科学严谨地看待添加剂,不能失之片面。”他认为,添加剂其实就是食品行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剂,但目前的问题在于许多企业在滥用、混用、不科学地使用添加剂,再加之标准的滞后和媒体的爆炒,“让食品添加剂成了过街老鼠。”

  据介绍,冷饮中含有的添加剂,主要包括稳定剂(也叫增稠剂)、乳化剂、香精、色素、酸度调节剂、甜味剂等这几类。其中,最让大家感到不安的是色素和甜味剂。

  以色素为例,由于天然色素加工工艺复杂,市场价格较高,因此一般冷饮企业都会用化工色素来提色,比如,胭脂红、苋菜红、亮蓝、柠檬黄、日落黄、葡萄紫等。它们显色明显,不易衰败,货架期比添加天然色素长很多。但是目前国家对使用合成色素的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具体参数,于是许多企业都玩起了擦边球。甚至个别小企业、小作坊还会用一些工业染料色素,如苏丹红之类来给冷饮上色。可以肯定,如果短期内解决不了天然色素的制造工艺和市场价格问题,且市场监管仍缺乏效力,那么不法商人还会继续投机。

  甜味剂一般有甜蜜素、蔗糖素、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它们的甜度一般是蔗糖甜度的50~200倍,甜味剂的大量使用能为企业降低大笔成本。虽然国家对每一种甜味剂都设置了限量标准,但很多企业会采取混用策略,即单看每一种都不超限量,但同时混用好几种,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一般来说,每吨料液直接可降低成本几百元。专家呼吁,除非国家出台强制性措施,否则这种情况会愈演愈烈。由于甜味剂是化工产品,人体吸收越多,产生的负担和危害就越大。

  另外,香精也是冷饮添加剂中的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成分。虽然国家对香精的使用管理有相关规定,但一些无良企业总能找到空子钻。比如有的添加剂厂家已经开发出了超级香兰素,它不仅用量小,而且效果更加明显,但这种“新产品”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更加明显”。

声明:1.糖酒网所转载文章系传播信息之需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糖酒网平台的立场,糖酒网亦不表示赞同。 2.糖酒网尊重行业规范,文章注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
酒水招商食品饮料白酒招商红酒招商啤酒招商葡萄酒招商保健酒招商洋酒招商黄酒招商食品招商饮料招商

服务热线 ( 周一至周六 9:00-17:00 )

400-650-1979

  • 糖酒网公众号

  • 手机版糖酒网

  • 糖酒网小程序

采购商服务
找供应商
找产品
价格行情
热门产品
供应商服务
发布产品
查看代理留言
糖酒会
增值服务
VIP会员服务
招商会员服务
展会服务
广告服务
百度爱采购
招商合作
华南 石经理 13817984287
华北 王经理 13661432518
华中 杨经理 18201107935
东北 陈经理 13651852724
西南 章经理 13122701960
西北 曾经理 1365185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