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茶树栽培模式发展历程行业分析

2009-04-16 14:57 热度:

 纵观西双版纳茶叶生产发展史,茶树栽培经历了树林茶、满天星式、等高条栽、密植速成、生态茶园五个发展阶段。

  据我国历史文献记载:云南在商周时期布朗族的先民(濮人)已经种茶了,并把茶叶作为进贡朝廷的方物,产茶历史久远,但茶树栽培技术发展滞后。公元225年,孔明南征平定南中后,内地先进农业技术开始在云南传播。在西双版纳于是有了“武侯遗种”、“孔明兴茶”之说。在我国历史上,唐代茶业有很大的发展,但对茶树栽培的记载,仅有陆羽《茶经》“法如种瓜”一句。在专业茶园没有出现之前,茶与其它树木混生,称之为“树林茶”。唐末至五代初,郭鄂著《四时纂要》,对茶树栽培才有了详细的记载。西双版纳产茶,最早载入云南史册,从唐代樊绰《蛮书》到清代阮福《普洱茶记》,诸多史籍记录详实,但茶树栽培方面记录不多,而且比较粗略。如阮福《普洱茶记》:“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安徽农学院教授陈椽《茶业通史》载:“明朝云南始征茶税,年收税银7314两,普洱茶已列入全国名茶,说明云南茶也不是野生的‘树林茶’了,而且有大规模的人工栽培茶园。”史书上记载的普洱茶产区在今之西双版纳境内,人工栽培茶园也集中在这个区域。普洱茶名扬天下,清代列为贡品,茶叶有利可图,外地人纷纷涌入种植、加工、经营茶叶,出现了《滇海虞衡志》所说的“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的历史壮观场面。

  唐代至中华民国,西双版纳茶树种植模式,从历史资料和对现存古老茶园的研究,属于顺山坡、满天星式的种植,有采种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法。据省茶科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调查资料记载:“挖塘,塘距5~6尺,塘深3~4寸,把刚采下的茶籽带壳种下,去壳也有之”。又据《勐腊县志》引《镇越县新志稿》记载:“茶树栽培,茶农于立春后,茶秧出土成长至四、五寸高之时,即可移植;株间距四尺,茶秧四周遍插竹签以护”。这种“满天星”模式的茶园,每亩种植400~600株,是茶叶专业化生产发展漫长的一个历史阶段。

  民国27年(1938),云南思普区茶业试验场二分场在车里南糯山(今勐海县辖区)建立,引进我国东南一带“茶树等高条植技术”,开辟茶园种茶10万余株。1951年—1957年,省茶科所开展茶树等高条栽试验示范,这种类型的茶园,与坡向垂直、等高排列、开梯条植,每亩种800~1300株,提高了种植密度。开垦时表土回沟,施基肥。茶树定型修剪,培养茶树的蓬面,加强中耕肥培管理。提倡在茶园种护荫树、防护林、设排水沟、修道路等,加强水土保持功能。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西双版纳新建的茶园属于“等高条植”模式。

  1975年后,省茶科所在西双版纳推广茶树“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这种类型的茶园,是在等高条植的基础上,以土肥为基础,以密植为中心,把握好修剪、养蓬采摘的技术关键,每亩种植3000~5000株,三足龄投产,每亩产干茶70公斤左右,成龄茶园单产可达150公斤。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发展的茶园,属于“密植速成”栽培模式。

  1986年,省茶科所提出“生态茶园”的理论,在等高条植、密植速成的基础上,建立茶园生态系统,整个茶园系统由道路、网格植物、茶园上、中、下三层植物组成,靠植物的多样性,减少病虫害,保护水土、培肥地力、改善茶树生态环境。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勐海县南糯山等地发展“生态茶园”1万余亩。
声明:1.糖酒网所转载文章系传播信息之需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糖酒网平台的立场,糖酒网亦不表示赞同。 2.糖酒网尊重行业规范,文章注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
酒水招商食品饮料白酒招商红酒招商啤酒招商葡萄酒招商保健酒招商洋酒招商黄酒招商食品招商饮料招商

服务热线 ( 周一至周六 9:00-17:00 )

400-650-1979

  • 糖酒网公众号

  • 手机版糖酒网

  • 糖酒网小程序

采购商服务
找供应商
找产品
发布采购
热门产品
供应商服务
发布产品
查看代理留言
糖酒会
增值服务
VIP会员服务
招商会员服务
展会服务
广告服务
百度爱采购
招商合作
华南 石经理 13817984287
华北 王经理 13661432518
华中 杨经理 18201107935
东北 陈经理 13651852724
西南 章经理 13122701960
西北 曾经理 1365185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