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千年茶乡蝶变为“世界茶都”行业分析

2007-12-07 12:59 热度:

在中国南方安化县的万山沟壑、莽莽丛林中,这种嘉木沐天地之雨露,吸山川之精华,从“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到“悉心艺植,遍布峰谷”,历时1700余载,渐次远销西北13省和欧美、东南亚诸国。它被西北少数民族称为“生命之茶”。

   在晋时,未置县治的安化茶即已行走江湖,名满市肆。自唐始,安化茶便成为贡品,在宫廷中崭露头角。而于宋时,安化因茶置县后,安化茶更是广种遍植,精耕细作,历经千余载传承,终成为江南茶之极品。尤其是“千两茶”,更被奉为茶中至尊。

  打开安化厚重的茶史,便觉一股馥郁的茶香扑鼻而来。地处巍巍雪峰山北麓的安化,不知从何年月起,茶树就在这里的“山崖水畔,不种自生”。西晋时,即有“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的“渠江薄片”行销于市。据有关文字记载,公元279年,西晋镇南大将军杜预奉帝司马炎旨讨东吴,一路挥师自襄阳向江陵,而入潭邵直抵广州诸郡。因北兵水土不服,多有呕泻者。杜预急命从商贩手中购“渠江薄片”煎饮,以避腥除瘴,救治兵士。渠江,在今安化西南部,是安化最早见诸记载的产茶区。而至唐代,有关安化茶的记载便已十分清晰。据唐人杨烨的《善夫经手录》描述,“潭州茶有益阳团茶和渠江薄片茶”。并注“渠江薄片”经江陵、襄阳抵长安,也就是溯当年镇南大将军杜预讨东吴之道,进入唐朝国都,先四川的蒙顶山茶入宫廷成为贡品。及至宋时,安化因茶置县,其茶更为朝廷偏爱。据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录》中载,“安化奉圣的‘芙蓉仙茶’,名列贡茶榜首”。远在中州的朝廷对安化的印象就是“岩谷之间生殖无几,惟茶甲诸州县”。宋熙宁年间便“设茶场于资(水)上,置专官戍守”,并办有专以米盐布换茶的“官市”,即“博易场”。自此以后,安化茶得到空前发展,“民渐艺植,各有修域……深山穷峪,无不种茶。居民大半以茶为生,邑土产推此第一。”《湖南方物志?长沙府》也称:“安化县出茶,安化山乡遍种茶树。”宋熙宁7年(1074年)朝廷设立收购茶叶的“茶场司”和向少数民族买马的“买马司”。元丰四年(1081年)又合两司为一,称为“茶马司”,安化即成为封建王朝“茶马互市”政策的主要茶叶生产基地。随着茶叶贸易的急剧扩大,为了保护茶商的利益,安化还招募了1000余名茶商军,在官道龙塘寨口设隘守卡,防止流匪劫茶。至明末清初,安化茶叶产销量已居全国首位。1685年的《湖南通志》表明,“长沙所属12县,共产茶12500吨,其中安化茶占70%,不仅本省,全国亦已占先。”18世纪红茶成为国际市场的主流,清咸丰四年(1854年),粤商入安化设“广庄”,开始制作红茶。到民国初年,安化茶园已有30万亩,年产黑茶3-5万担,红茶20-40万箱(每箱50市斤)。其时红茶出口最高年份达70万箱,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强。一时间,安化成了茶的海洋:乡间圩场、集镇商埠无处不是茶。据有关数字统计,时全县开设的茶行有120余家,悬牌经营茶叶者近400间,从业人员达10万之众。每逢新叶上市,国内外茶商蜂涌而至,云集东坪、小淹、江南、酉州、黄沙坪等码头,争购鲜茶,形成了“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的壮观景象。1915年,一个带有历史标志性的盛大喜讯传来:安化红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自此,安化茶获得了世界主流社会的承认,为中国茶界赢得了首枚国际金牌。

  在回眸安化茶的发展史时,我们不能不把目光凝聚在后来居上的“安化黑茶”上。闻名于世的“千两茶”,就是从“安化黑茶”衍生而来。明嘉靖年间,由于茶马互市的发展,西北地区茶市开放。嘉靖三年(1524年)安化县苞芷园(今敷溪)制作出了第一代黑茶,明末时便畅销西北。万历年间,明朝廷还颁布了《黑茶章程》,明确安化黑茶为官茶,专销西北诸省和出口欧美各国。由于安化黑茶具有口感醇厚,香气纯正,能解油去腻、助消化防滞气等特点,被居住于沙漠、戈壁等荒凉地区的少数民族,尤其是放牧牲畜的游牧民族视为至宝,和后起的益阳茯砖茶一道,被称为“中国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的生命之茶。”每年春夏之际,晋、陕、甘、绥、鄂、豫等省茶商,都要上门坐购,有的还上山划定茶园统收,唯恐不能购到新茶。

  随着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安化黑茶”的包装不便运输问题日益凸现。道光元年(1821年)安化茶农便将黑花踩捆制作成圆柱形,每柱重16两老称6斤4两,计100两,故又称“百两茶”。这一改进,对黑茶的销售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惊世纪的创造,始于清同治年间。在资水河畔的江南镇江边村,几家刘姓茶农在“百两茶”的启示下,制作出了“千两花卷茶”(老称62.5斤)。“千两茶”比“百两茶”制作的难度更高,劳动强度更大,茶叶用新鲜篾片制成花格篾篓箍严,包装与成型同步进行,前后有三十多道工序,达到了紧压黑茶技术的颠峰,只有得先人真传,技艺精湛的踩制师傅才能操锅制作。成品“千两茶”圆柱长老五尺(166.5公分),圆周一尺七(56公分),有诗云:“貌似树干却是茶,神奇之棒谁敢攀?骆驼路上铃声响,半年釜饮已到家。”观赏“千两茶”骄姿,真有鬼斧神工,浑然天成之感。

  “千两茶”是紧压黑茶中的极品。有茶商将一支“千两茶”浸泡7年而花心不湿。它存放愈久味道愈浓烈醇香,冲泡上百道尚余茶味,放置十天后仍可以品饮。“千两茶”内质转化的生物化学机理让世人惊叹。中国台湾学者曾志贤对“千两茶”推崇备至,穷十余年心血,在2001年写就了一部堪称当代茶典的著作:《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书中对“千两茶”高度赞赏,称它是“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黑茶中的极品”,并尊奉“千两茶”为“世界茶王”。此书一出,立即在业界引起轰动,“‘千两茶’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安化有”的佳句,也迅速响遍全球。近些年来,“千两茶”受到了欧美、东南亚地区,尤其是日、韩等国的青睐,一支50年以上的陈品,在日本和韩国市场已飙升到了近百万人民币。只可惜这样的珍品已存世稀少,实际上是有价无市了。

  如今,只有在北京故宫、台湾故宫、湖南农学院、安徽农业大学能见到百年“千两茶”的身影。不过,那是作为镇院之宝收藏的,人们只能作文物观赏,一饱眼福。说到安化黑茶的崛起,一个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的重量级人物,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就是我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先生。彭先泽(1902?1951),安化小淹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九州帝国大学农学系。归国后,在浙江大学执教8年。抗战爆发,于1938年回湖南任茶叶管理处处长。其时,因抗敌烽烟四起,安化黑茶销路被战火阻隔,茶叶大量积压,茶农陷入绝境。1939年,彭先泽亲赴安化,创办了“安化黑茶厂”,大量收购茶叶,压制黑茶砖,开创了安化黑花压砖的历史。他又由内蒙入疆,与苏俄签订了换货贸易合同,打通了黑茶销售渠道。从1940年到1949年十年间,共向茶农收购黑茶50多万担,压制茶砖800余万片,使安化黑茶起死回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彭先泽先生在安化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科研十余年,先后出版了《茶叶概论》、《茶叶行政》、《安化黑茶》、《安化黑茶砖》等著作,在世界茶叶领域享有盛誉。他既是中国黑茶理论之父,也堪称安化黑茶之父,他在安化的黑茶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万首翘盼,安化茶成为尊贵身份的象征。随着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的一声锤响,品饮安化茶成了一种时尚和尊贵身份的象征。在益阳,在长沙,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忽如一夜春风来,悬挂安化茶牌号的茶馆、茶铺、茶店遍布大街小巷,一茶惊世,万首翘盼。

  当下,品饮安化茶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尊贵身份的象征。然而,“安化茶”的概念,并非只有“世界茶王”千两茶独享尊荣。在安化茶人看来,在安化茶的家族中,“安化红茶”、“安化绿茶”,完全可以和“千两茶”媲美,同样弥足珍贵。“安化红茶”在二十世纪初一举夺得国际金奖后,又经近百年的探索、研制,茶质愈益优良,现已在国际市场形成了霸主之势。美、英、法、德、加拿大诸国,更是宣称红茶“无安化字号不买”。在国内市场,连曾与安化红茶鼎足而三的福建“建红”,安徽“祁红”如今也难以望其项背。

  而“安化绿茶”,更是源远流长,根基厚实。单说新中国诞生后出产的“安化松针”,就是“当惊世界殊”的极品绿茶。“安化松针”外形细直秀丽、翠绿葱嫩,婉若松针。它独有的玉颜一出世便在绿茶领域独领风骚。上世纪50年代初,安化茶场就曾携“安化松针”晋京献毛泽东主席品饮。一代伟人品尝后十分满意,即嘱秘书给安化写信,要安化生产出更多的好茶支援国家建设。半个多世纪来,“安化松针”在与各种名茶的博弈中一直稳居魁首,先后获得“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乌兰巴托国际商工贸博览会金奖”等十余项国际国内大奖。而“云台春芽”、“安化银毫”、“银币茶”等安化绿茶的后起之秀,也是中国绿茶中的佼佼者,始终在国内外市场大行其道。再就“安化黑茶”而言,也非“千两茶”在独步而行。“安化黑茶”中的“三砖”、“三尖”,其品质、其声望,也可与“千两茶”同行天下。

  所谓“三砖”,就是指茯砖、黑砖、花砖茶(其中茯砖有安化茯砖、益阳茯砖之分,各有其妙)。茯砖茶做工精细,技术复杂,非一般黑茶可比。尤其是茯砖发酵后有机物产生的“金花”(即“冠突曲霉”),能繁衍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特殊微生物,这种现象成为世界的不解之谜。日本每年都要从益阳、安化进口200多吨茯砖茶,并把茯砖茶里的“金花”内含物对人体的有益作用,列为了一项重大的科研课题。所谓“三尖”,是指天尖、生尖、贡尖。“三尖”黑茶是采用谷雨时节的鲜茶加工而成,叶嫩茶净,色泽纯黑,为黑茶里的精品。“三尖”茶曾经只有官僚阶层和富庶人家才能饮用,是典型的贵族茶。清道光年间(1825年前后),“天尖”和“贡尖”就被朝廷独揽,列为贡品,因产量稀少,民间难得一见。2005年2月14日,一篓由安化白沙溪茶厂53年前生产的50公斤“天尖”,在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现身。专家们对“天尖”茶的贵族身世进行了详细评说,给这篓茶评估出了48万元的天价,一时震撼了茶叶界和收藏界。

  安化茶的尊贵,专家们当然熟知。自唐代安化茶成为贡茶之后,历经五代、宋、元、明、清,朝朝都受到帝王之家、王公显贵的追逐:宋代曾专旨“芙蓉仙茶”向朝廷纳贡,元朝再加“云雾茶”进献皇宫,明洪武年间,朱皇帝又钦点岁贡22斤“安化芽茶”御饮。清朝后,安化散黑茶又成为中国皇家茶桌上最后的风景。在古代,茶一旦成为贡品,就是专营专运,平头百姓自不待言,纵是一般官吏士绅、商贾名流也不能染指,否则项上人头不保,安化茶的尊荣可见一斑。现在,历史的风云早已将专制的封建王朝荡尽,安化贡茶进入了万兆寻常百姓家。但是,它的皇气还在,它的贵族品质没有散去,它的高雅尊荣早已浸透到了国人的骨髓里。时下,在益阳、在长沙,家里接待客人,如果没有安化茶,尤其是安化黑茶,就觉得没有体面,不显尊贵。而此风还流行到各大都市。上半年笔者去北京办差,顺带给一朋友送去一封“安化砖茶”。朋友见茶欣喜万状,说如今京城还有许多有身份的人都喜饮安化黑茶,据传“千两茶”和“天尖”还像国酒茅台一样,上了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接待外宾的国宴。还戏谑地告之,谁家里有了“安化黑茶”,就好像有了镇家之宝,来客都会高看三分。朋友之言绝非溢美。在广州和深圳,几年前“安化黑茶”就成了席上佳茗;不少到内地来投资的台商也言及,如今在台湾,很多名人雅士也以品饮安化茶为快事。现在,在全国各地,悬挂安化茶招牌的店铺比比皆是,一些高档黑茶尽管人们重金求购,也已供不应求。

  就是在国外,安化茶的地位也十分显赫。据黄沙坪镇有着180年历史的老字号“永泰福记”茶行传人李胜夫介绍,他们茶行每年都要向加拿大、英国销售数百支“千两茶”和上万斤红、绿茶。老外们把安化茶称为“宫廷古茶”,购买的一般都是豪门显贵和中产阶级,通常用来在重大喜庆和社交活动中待客,或者馈赠亲朋好友。

  安化茶的尊荣,除了它数百年畅行天下,经久不衰,具有高贵的名门“血统”之外,还有一个秘诀就是它的品质有着极好的药效保健功能。现代人追求养生保健,渴望延缓衰老,而安化茶恰恰能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茶中的多酚类、茶色素、茶皂素类、氨基酸类、生物碱类和无机元素类,对人体都有极好的保健作用。而黑茶的主体性功能成分是多糖类化合物,可以调节人体内的糖代谢,能防治糖尿病,抗衰老、抗癌变、抗血凝、血栓,降低血脂、血压,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关专家评介,安化黑茶蕴含的有益元素远远优于各地同类茶品,纵是普洱茶也难以匹敌。今年普洱茶遭遇市场滑铁卢,价格大幅下跌,不少茶庄关闭,而安化黑茶却一直以高价雄踞于市,就是对专家评介的最好验证。西欧诸国很多茶家则称赞安化黑茶是“益寿美颜的神茶”,这大概是他们几经甄选、比较之后的有感而发。近几年,日本专家还在茯砖茶中提炼出了一种比黄金还贵重的保健品,这更使安化黑茶凭添了一层神秘和尊贵的色彩。

  安化茶彰显尊荣,市场需量猛增。可谓一茶惊世,万首翘盼。据悉,今年安化茶的产量、产值均已达到建国以来最高水平,我们祝愿,有着名门血缘、高贵血统的安化茶能万世延传。

  不负前人,把安化打造成“世界茶都”。让千年茶乡蝶变为“世界茶都”并非神话。得天独厚的经典江南山水优势和千余年制茶传统,使安化具有了问鼎“世界茶都”的雄厚实力。中国茶界的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社会各界许多有识之士也极为关注。“造都”成为大势所趋。“世界茶都”,一个神圣的名字。它意味着这里是盛产优质茶叶的圣地,极品茶王驻跸于此,引领着全球的茶叶潮流。

  放眼当今天下,谁能问鼎“世界茶都”的圣名?勿庸置疑,首选当然是安化。“世界茶王”的故乡,有着“世界茶都”的天然强势和王者之气。这里环境优越,山水灵秀,雨量充沛,土壤肥美,溪峪峰谷间常年云雾蒸腾,空气清新湿润,能为茶叶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过程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不可能克隆、移植,惟安化这方山水,能产生世人公认的优质茶。

  有千余年传统的精湛制作工艺。安化茶品质独特,工艺特殊,外人难以掌握,有的技术精髓,属国家机密,其它茶类不能企及。数百年来,安化茶一直称雄天下。去年,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连古老的福建茶、云南茶也落马失宠,对益阳、安化茯砖、安化“千两茶”俯首称臣。我国最权威的黑茶专家施兆鹏和刘仲华一致认同:“安化黑茶,中国独有;中国黑茶,安化独尊!”

  这就是安化茶的王气所在。安化面临着打造“世界茶都”的最佳机遇。能抓住机遇,我们就能不负先人,德昭后世;反之,我们就会有负祖先的辉煌,愧对子孙的传承。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把安化建成茶叶世界的皇城,正逢其时,且时不我待。

  益阳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早在2006年10月,市委书记蒋作斌就亲赴安化,深入茶区考察,对安化茶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做了详细调查。他指出,安化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独特的传统工艺,有千百年厚重的文化积淀,要立足于把安化茶产业、茶文化打造成国际性品牌。安化茶人要有世界眼光和宽阔胸怀,共同联手把安化茶叶做成稳居世界一流的产品。随之,益阳市茶叶协会成立。协会章程宣告: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益阳暨安化打造成驰名中外的茶都!

  如惊雷滚过,让万众瞩目。安化“造都”盛举,深得中国茶界权威专家、学者的赞许。曾留学日本、现任浙江大学教授的茶叶化学博士郭雯飞,对安化茶颇有研究,对其未来发展,几番提出有技术深度的建言;世界一流的微生物学家王志伟,多次亲临益阳,对安化茶的生产制作予以悉心指导;中国顶级茶学专家施兆鹏等,更是热心地担任了益阳市茶叶协会的顾问……这一切,都给安化建立“茶叶圣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些身居外地益阳籍人士,对此也极为关注。他们纷纷献言献策,为安化的豪情鼓与呼。已在省城创业打拼二十余年的著名企业家、文学家,桃江人于建初先生,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安化打造“茶都”进行了深入思考。他以一个企业家的商业洞察力,以一个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写就了一份洋洋数千言的“黑茶工程造茶都”的意见书,递交给了益阳市委、市政府。他提出,要把安化黑茶操作成一个规模宏大、能吸引各种力量,又能向社会全面辐射开来的“黑茶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的终极目标,就是打造“世界茶都”!他以为,造都关键是造势,安化茶的“质”名震天下,“势”却未成气候。为造势,他建议要做好七件事。一、举办一场“黑茶之都”新闻发布会。二、出版一部书名为《茶都》的长篇小说。对这部小说,于先生甚至都已有初步构想:小说以清代安化某茶山为背景,以一家老牌茶行的兴盛为主线,反映安化茶人世代传承,产茶、制茶、销茶,最后称雄世界的艰辛之路和茶乡儿女的恩怨情仇。书中将重笔刻画对安化茶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的清代名臣、安化小淹籍人陶澍及左宗棠、胡林翼、道光帝、青年慈禧(小兰)等历史人物,把他们对安化茶的推崇、喜爱生动再现。预计,这部小说成书后,一定会为推介安化茶发出一声惊响。三、拍摄一部以《茶都》故事情节为基础,反映黑茶产业题材的长篇电视剧。四、拍摄一部同名电影。五、一年一度举办一次茶文化节。六、开发医药、美容、减肥、保健食品等系列产品,开辟黑茶新的市场。七、打造百里茶廊,整合以茶马古道为主体的旅游资源。

  《意见书》大气而贴近实际,周密而不耽于细微,系统而利于操作,得到了益阳市委、市政府的首肯,称这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战略性建言”。“江山还要文人捧,堤柳至今尚姓苏。”这是近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在《咏西湖》中的一句诗。的确,在文人的笔下,描绘出了许多名山胜景,让后人慨叹。而中国茶,历来与文化密不可分,文人雅士争相吟颂,蔚成厚重“茶文化”大观。自唐以来,描写茶章的作者达千人以上,所作诗、词、赋难以统计。在文人的热捧下,“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茶,曾名扬四海。而安化茶,也能在茶诗茶赋的浩海中,找到咏唱它的佳作。清代两江总督陶澍,在嘉庆二十年,在北京举行消暑集会,除以安化茶招待客人外,还作长诗《咏安化茶》一首,使安化茶名动京畿。晚清时在江西做过官的安化唐家观人喜仙、民国初年曾以答联形式为难过青年毛泽东的安化劝学所所长夏默庵等,都曾对家乡的茶叶吟诗作词称颂,使不少外地人通过他们的诗作认识了安化茶。

  但是,对于有着悠久历史、品质优越、龙行天下的安化茶而言,这样的“势”显然还远远不够。缺乏名人名作力捧,这是安化茶造势的短板。于建初先生在他的《意见书》中设计的七宗事目,几乎宗宗与文化有关,这是很有见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化籍文艺家在宣传家乡的茶叶上,也做过积极努力,写有花鼓戏“烘房飘香”、“新站长”、“山雾蒙蒙”,电视剧“乡里妹子”和被拍成彩色电影的舞蹈“春满茶山”等文艺作品,曾轰动一时。可惜都是单兵作战,时断时续,未成大势。其实,有着深厚茶文化底蕴的安化茶,在民间就传流着许多山歌、民歌,只要稍加整理,就可成为文艺精品。如“十二月采茶歌”,制“千两茶”的“踩茶号子“等,它们语言生动质朴、自然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茶乡风味。特别是“踩茶号子”,在压制“千两茶”时几个大汉如吼般同声呐喊,粗犷而不失韵调,自然而不失节律,颇有原生态民歌之风??“压起来呀/ 把杠抬呀/ 重些压呀/ 慢些滚呀/ 大杠压得好呀/ 脚板稳住劲呀/ 小杠绞得匀呀/ 粗茶压成粉呀/ 细茶压成饼呀/ 香茶销得远呀/ 好茶治百病呀/ 黄肿包吃了能消肿呀/ 要止泻病喊得应呀/ 又止渴来又提神呀/ 无名肿毒冒得生呀/ 喝它几碗赛雷公呀/ 噢哩喂哎喂哩伙呀/ 压了一轮又一轮呀/……”

  这支“踩茶号子”,喊时韵腔很足,如果配上音乐,绝不会逊色于“九月九的酒”、“好汉歌”、“走西口”等曲调,这应该是我们文艺家们最好的创作素材。市委书记蒋作斌在安化考察时说,要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全面系统地搞好茶文化的挖掘、整理、提升,利用影视、歌曲、节会等形式,大力张扬安化茶产业、茶文化。这是对打造“世界茶都”用文化造势的高瞻远瞩。近日获悉,安化正在向有关部门和组织申报“安化黑茶原产地保护”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又向打造“世界茶都”迈进了一大步。我们坚信,千年茶乡要蝶变为“世界茶都”应为期不远。古邑神茶,前路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声明:1.糖酒网所转载文章系传播信息之需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糖酒网平台的立场,糖酒网亦不表示赞同。 2.糖酒网尊重行业规范,文章注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
酒水招商食品饮料白酒招商红酒招商啤酒招商葡萄酒招商保健酒招商洋酒招商黄酒招商食品招商饮料招商

服务热线 ( 周一至周六 9:00-17:00 )

400-650-1979

  • 糖酒网公众号

  • 手机版糖酒网

  • 糖酒网小程序

采购商服务
找供应商
找产品
发布采购
热门产品
供应商服务
发布产品
查看代理留言
糖酒会
增值服务
VIP会员服务
招商会员服务
展会服务
广告服务
百度爱采购
招商合作
华南 石经理 13817984287
华北 王经理 13661432518
华中 杨经理 18201107935
东北 陈经理 13651852724
西南 章经理 13122701960
西北 曾经理 1365185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