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酒网移动版

主页 > 酒业资讯 > 其他酒 >

洋红酒当作新兴的炒作对象

  知名的葡萄酒厂专门收购烂葡萄做原料,而产品却一路畅销。

 

  与此同时,一些名烟名酒店里的,各种来路不明的洋红酒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热销产品。

  不可否认,洋酒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代名词,在人们追风似的高价购买洋红酒的背后,一些商人已经开始把洋红酒当作新兴的炒作对象。这样的炒作让洋红酒的价格虚高,完全脱离了之前的实际价值。

  葡萄贩子的秘密

  8月4日上午,滨州市滨城区一家农贸市场,郑良前守着自己的水果摊位,百无聊赖地坐在椅子上,看稀疏的行人。

  “要说挣钱肯定是之前的活挣得多,可真是不忍心再干下去了。”郑良前所说的“活”是他卖水果之前的工作,每年到葡萄收获的季节贩卖葡萄。

  但与其他的水果贩子不同,郑良前并不是将葡萄从果农手中收来后卖给水果零售商,而是定点给一些葡萄酒厂送货。

  “差不多干了十年了吧,刚起步的时候确实不好干,种葡萄的少,收葡萄的酒厂也少,记得第一年干,就挣出来个饭钱,基本上等于白干。”

  但随着客户关系逐渐扩展,郑良前的生意开始走向正轨,“滨州、青岛,烟台以及河北等省份,种葡萄比较多的地方,都是我的业务范围。”提起当年生意辉煌的时候,郑良前的脸上闪现出自豪的笑容,“当时主要给张裕、长城、威龙等几个比较大的红酒厂送货,而且人家点名都要品质比较好的葡萄,收货的时候检验也很认真,有的还按糖度计费。种葡萄的果农也很认可我,好的葡萄总是留给我,别人去收都不卖。”

  转折发生在2007年,当时郑良前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我也不知道那个人是怎么得到我的联系方式的。”郑良前回忆说,大约在当年8月份,有一个陌生人给他打电话,自称是一家葡萄酒厂的,长期需要葡萄,希望他能给送货。当时郑良前的业务正好处在了瓶颈期,看到有新的突破口,便应了下来。

  “刚开始,我送一些比较好的葡萄,对方虽然收下了,可是说价格比较高,希望以后能送些成色一般的葡萄。”郑良前说,后来他给对方送去了一些质地一般的葡萄。

  这样的业务持续了两年。2008年,一次送货结束后,收货的葡萄酒厂问郑良前,有什么办法能再降低葡萄的价格,“我当时随口说了一句,果农摘葡萄的时候会脱落一些,还有一些病虫害比较严重的葡萄,但那些葡萄一般都没人要,都是些烂葡萄。没想到,对方却让我以后全送那种葡萄。”当时的郑良前已经有些疑惑,但在利益的驱动下,还是收了大量的烂葡萄给酒厂送去了。

  2009年发生的一件事,让郑良前放弃了之前的生意,“那年我和酒厂已经比较熟了,一次送完货,我自己就在厂里转了一圈。”那次看到的画面让郑良前终生难忘,“那根本就不是正规酒厂,简直是垃圾场,用的全是烂葡萄,灌装好的红酒瓶上却贴着各种各样的全是洋文的标签。”

  公开买卖的假酒

  郑良前当时就向酒厂的负责人提出了质疑,之后的对话却让他彻底放弃了经营了近十年的生意。“我当时问,烂葡萄酿酒不是害人吗?”刚开始,酒厂的老板还挺客气,说,“这酒我不喝你不喝,你管这么多干什么。”郑良前当时本想转身离开,但嘴里还是嘟囔了一句,“这么做违法啊!”

  没想到的是,酒厂老板一边骂着几句,一边让人把郑良前推出了厂外。

  从那以后,郑良前逐渐放弃了贩卖葡萄的生意,转而开始在农贸市场卖水果。然而,对于那些葡萄酒的去路,郑良前无从所知,“我只知道那家酒厂并没有自己的品牌,生产的都是假冒的葡萄酒,并且大部分是洋品牌。”

  8月13日,记者走进张店区东二路上一家名烟名酒商店。“你这里批发洋红酒吗?”记者问。“有,你想要什么价位的?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的都有。”老板说完便逐个将洋红酒的价格报出来,价位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记者仔细查看了老板拿出的几瓶样品,发现酒瓶上全都是清一色的外文,而且字体各异,有些英文字母甚至难以辨认。

  当记者抱怨价格比较高的时候,老板突然低声说,“还有些水货,价格便宜,好几个品种。”“是原装进口吗?”记者问道。“都是国内灌装的。我这里的都是几个熟悉的厂子生产的,包装、口感都没问题,卖了好几年了,你放心用就行。”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所谓的洋红酒,除去一些专门的“酒堡”、“酒窖”在专门销售之外,也早已成为了一些街头名烟名酒商店的主打产品,而这些店中的洋红酒,品牌则是五花八门,“拉菲”、“拉图”、“波尔多”等一些熟悉的名头时常混杂在一连串的英文之中。

  在采访中,有的店老板坦言,他们销售的所谓的洋红酒,根本没有一瓶是国外进口的,“都是国内一些厂子罐装的,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直接送货上门”。而之所以销售这些假洋红酒,则是由于这些酒有着极高的利润。

  洋红酒中的“假洋鬼子”

  记者发现,只要是稍具规模的超市、卖场,里面都会有专门的洋酒区,而里面摆放的葡萄酒中,除了一些“国际大牌”,还有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名字,大多标着“原装进口”,价格则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有些甚至更高。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有些摆放在超市洋酒区的进口葡萄酒时常会“变脸”。“某种品牌的进口葡萄酒如果销量不好的话,一两个月之后,酒商就会为这些酒更换商标。重新上架后,它们就成了一种新的进口葡萄酒了。”该人士告诉记者,在山东的葡萄酒市场上,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这些酒商利用的就是消费者的趋洋心理。”

  在酒吧、KTV等场所,进口葡萄酒的混乱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成本低至几十元甚至几元的葡萄酒,改头换面冠上“进口”两字,身价就会飙升至几百元,甚至更高。“一般老百姓总是奔着‘进口’二字而去,往往忽略了酒瓶里装的到底是什么。事实上,国内整个洋葡萄酒市场充斥着杂牌、假洋红酒。”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那些所谓的进口葡萄酒当中,有不少是“假洋鬼子”。 (责任编辑:admin)

声明:1.糖酒网所转载文章系传播信息之需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糖酒网平台的立场,糖酒网亦不表示赞同。 2.糖酒网尊重行业规范,文章注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