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酒网移动版

主页 > 糖酒科技 > 酿酒科技 >

大曲中的微生物及培养条件控制(2)


  1.微生物演化过程
  微生物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微生物特性及制曲工艺特点。由于制曲前期采用低温培菌,这使得需氧量大、生长温度低的霉菌和酵母菌在曲侧表层和曲包表层大量繁殖,特别是生长快的根霉。后来,随着微生物有氧呼吸启动所释放出来的多余能量和翻曲垒坯,使品温迅速升高,不再适应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繁殖。这时,霉菌以休眠体(孢子)状态存在,大部分酵母菌衰老死亡。而高温细菌则利用曲坯生成丰富的营养和水分,在曲坯内大量繁殖。
  经过高温阶段的培养,最后形成以细菌、霉菌和部分酵母为主的微生物菌系。
  2.酸性蛋白酶的生成条件
  能生成酸性蛋白酶菌系有霉菌、放线菌和嗜热芽孢杆菌。
  2.1 曲霉
  由于曲霉的酸性蛋白酶生成量在品温超过35℃—40℃时逐步下降。因此,在制曲的环境中,并不是酸性蛋白酶生成的主要菌种。
  2.2 根霉
  随着制曲品温的提高,根霉的酸性蛋白酶活力增强。
  2.3 放线菌
  放线菌不产淀粉酶,但其酸性蛋白酶生成量却随着制曲品温的上升而不断增长。
  2.4 嗜热芽孢杆菌
  尽管嗜热芽孢杆菌不生成淀粉酶,却有着极强的酸性蛋白酶活力,并随着品温的上升而增长。因此,经较高温度的大曲培养,嗜热芽孢杆菌是产生酸性蛋白酶的主要菌系。
  3.“高湿微氧”是制曲要点
  高湿微氧环境是大曲内在品质保障的核心。要营造微生物生长的良好环境,就要保持温暖潮湿的曲坯环境,这就要求在低温培菌期的空气流动必须减弱,如此,水分才不至于被迅速带走。环境空气流动弱,微生物生长繁殖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势必会降低曲坯环境中的氧气浓度,形成微氧环境,也就是说,“高湿”造就“微氧环境”。
  在微氧环境中,诱导生长繁殖起来的微生物进入酿酒糟醅体系这一微氧环境中,可再度生长繁殖并进行物质变化。因此说,高湿微氧的制曲环境,有利于调节、平衡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关系,遵循大曲“前缓、中挺,后缓落”的发酵规律,保证大曲质量。
 三、发酵过程的控制
  大曲发酵的基本要求是“自然富集,开放作业,堆积生温,翻转调节,排潮降温,总温控制”。
  由于大曲发酵是敞式发酵,因此,发酵的控制主要依靠对原始条件和环境条件的控制。
  1.粉碎的控制
  小麦粉碎前应先润料,使麦皮吸一部分水分,有一定延展性。粉碎后,麦皮呈片状,以保证曲坯有一定的通透性,心部呈粉状,可增加微生物的利用面积。粉碎后的麦粉要“烂心不烂皮”,感观以手捏不扎手为宜。
  2.曲坯成型控制
  加水量以控制曲坯水分在36%—38%为宜,感观以手捏成团而不滴水为准。
  曲坯成型后,应在发酵室外晾汗,以曲坯表面不黏手为准,即可入发酵室。
  3.入房控制
  曲坯入房后,应立即紧闭门窗,保温发酵。随着温度上升,进行控温排潮。
  4.发酵中控制
  当发酵几天后,品温达到一定程度,曲坯表皮变硬,即可进行第一次翻曲,其时间应准确掌握。
  翻第一次曲以温度的高低为主要依据。当发酵正常时,以曲坯品温达到或将要达到温控上限时翻曲为佳。翻曲应注意调整曲坯位置,使整批曲块同步发酵。翻曲后,品温下降幅度应控制在5℃以内。
  当温度达到第二个高峰期时,即翻第二次曲,并注意保温,减少排潮次数,控制品温保持在较高水平。当品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应进行“堆烧”,把曲坯堆拢,保温,即做到“中挺”。
  中挺时,不但要控制所需的顶点温度,还要持续持久,借以促进微生物的分泌代谢和产物的积累(如形成氨基酸类物),同时还应排去曲室内的水分和二氧化碳,以供给微生物作用所需的充足氧气。高温转化中,除去微生物自身的代谢和生成其它物质外,关键还在于促使原料中蛋白质的分解,以增加曲香,因为蛋白质分解的最佳温度是60℃。
  5.发酵后控制
  大火期过后,曲坯中大部分水分已被蒸发,品温也逐渐下降。此时应进行最后一次翻曲——“收拢”,即把曲坯紧靠在一起,交错排列,堆至6层—7层,保持品温,使后火“缓落”,将曲坯心部的水分排除,使出房时保证曲坯含水量在15%以下,即可得到优良的成曲。
  作者:信春晖

(责任编辑:admin)
声明:1.糖酒网所转载文章系传播信息之需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糖酒网平台的立场,糖酒网亦不表示赞同。 2.糖酒网尊重行业规范,文章注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