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饮料之后那些被扔掉的塑料瓶都去哪儿了?
据外媒报道,全球每分钟卖出约100万个塑料瓶,这一数字在2021年前还将跃增20%,换算成每秒全球20000个塑料瓶的销量主要来自市场对瓶装水的巨大需求。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全球包装趋势报告”估算,全球在2016年卖出超过4800亿个塑料饮料瓶,十年前是3000亿个,2021年前将增加至5833亿个。
视线拉回中国市场。数据显示,仅北京地区每年都会产出60亿个瓶子,可想而知,在全国一年会产生多少塑料瓶?如此多的塑料瓶被生产和使用,完成使命后最终流向了哪里,是不是加剧了我们的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废塑料瓶的回收机制何其重要。
据了解,回收上来的塑料饮料瓶主要有两大用处,一是做成食品级颗粒,以此再次做成饮料瓶,从而节约石油原料;另一个用途是用于化纤行业。
用来装不含酒精的饮料或纯水的塑料瓶大部分属于宝特瓶,主要材质是可回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但人类对塑料瓶的回收能力却远远落后于塑料瓶的增速,以去年为例,全球回收的塑料瓶数量不到售出的一半,重制成新瓶的比例只有7%,剩下的塑料瓶都被送进垃圾填埋场或大海。
在中国,长期以来由于垃圾分类意识的缺失,许多饮料瓶都靠拾荒者翻捡垃圾桶得来,回收的饮料瓶大多被垃圾污染,无法直接再生为饮料瓶。同时,这些废饮料瓶的流向也不可控,许多废饮料瓶进入不规范的小作坊后,在粉碎、用工业强碱清洗的过程中给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被加工成不安全的塑料制品。
据悉,由于国内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安全回收体系,废塑料回收量难以与塑料制品的需求相匹配,国内企业长期依赖进口废塑料进行加工生产。但随着环保风暴来袭,今年8月,环保部发布的新版《进口废物管理目录》中,废塑料进入了“禁入之列”,其中就包括广泛用于包装碳酸饮料、饮用水、果汁等的饮料瓶。这项政策将于年底前实施。随着废塑料进口收紧,业内预测,国内塑料制品或将迎来价格上涨,而原料变贵又可能导致饮料产品的价格波动!
为了解决饮料包装物的回收问题,许多发达国家采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规定生产者应当承担产品使用完毕后的回收、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零售商、消费者也应对所销售和消费的资源,尽到安全回收的责任。
在德国的超市里,许多饮料瓶标签上都有一个0.25欧元的标识,这意味着消费者购买这瓶饮料时会为这个饮料瓶付上0.25欧元的押金,当消费者喝完饮料,带着空瓶回到商场时,将空瓶投进商场的自动回收机,或退还到指定的人工回收点,就能拿到印有回收金额的小票,顾客可以凭小票到收银台获得退还的0.25欧元押金,或者在下次购物时使用。
根据德国的《包装条例》,包装类废物都必须保证一定的回收利用率,如果生产企业没有采取措施对产品包装进行回收利用,这些产品也就不能在德国市场上销售。押金制的实施大大提高了饮料瓶的回收率。数据显示,德国的易拉罐、玻璃瓶、饮料瓶的回收率达到98.5%,相应地,德国的生活垃圾体积减少了40%至50%。
资料显示,2003年以来,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逐步实施饮料包装物的押金制度,在其推动下,大部分实施国家的饮料标准包装物回收率可达到90%以上。目前,国内已经有回收企业正在探索饮料瓶押金制,上海市、深圳市、昆明市、厦门市、海南省、青海省等省市正在研究论证饮料标准包装物押金体系,规范化的安全回收体系或许有望早日出炉。
整理:食品板
声明:1.糖酒网所转载文章系传播信息之需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糖酒网平台的立场,糖酒网亦不表示赞同。 2.糖酒网尊重行业规范,文章注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