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面临的粮食安全形势究竟怎么样?粮食

2011-05-30 17:15 热度:

        记者: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必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们面临的粮食安全形势究竟怎么样?

        韩长赋:对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

        从世界粮食供给形势看,依靠国际贸易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靠不住的。

        第一,世界粮食供给仍然偏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0—2011年度,世界谷物产量约为22.37亿吨,消费量将达22.78亿吨,产不足需。2009年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发表的《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指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饥饿人口达创纪录的10.2亿人。2010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预测,2010年年底全球仍有 9.25亿饥饿人口。据《世界人口状况报告》,2000年到2010年,全球人口由60.9亿增长到69亿,大数增加了8亿,增长13.3%;同期粮食产量从20.66亿吨增加到22.8亿吨,大数增加了2亿吨,增长10.4%;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

        第二,国际市场调节空间有限。全球粮食贸易量每年5000亿斤左右,不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大米贸易总量为500亿—600亿斤左右,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 15%左右。2010年,受自然灾害及俄罗斯等国发布小麦出口禁令等影响,国际粮价一路飙升。这说明国际粮食市场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第三,粮食问题是政治、社会问题,关系国家和社会稳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真缺了,世界各国都会采取各种应对措施,通过限制出口,增加进口等,先保自己。粮食出口大国俄罗斯自去年8月开始实施小麦出口禁令,洪都拉斯、阿尔及利亚、韩国等国纷纷降低粮食进口关税,印度尼西亚今年2月取消大米进口关税,连欧盟也宣布从今年2月底到6月30日期间临时取消小麦和饲料大麦进口关税,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障国内粮食供给,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

        第四,我国的大国效应明显。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已成为国际贸易中值得重视的一个现象。一旦国际粮价上升,我们进口成本就会加大。而且我们国家地域广大,即使在国际市场能够买到粮食,由于运距远、成本高,也不划算。13亿多人,一日三餐天天要吃,真要缺了也来不及。

        记者:具体到“十二五”,我们的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如何?

        韩长赋: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连续7年增产,2007—2010年连续4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10928亿斤,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十二五”看,我国粮食生产可以说是有难得机遇,也面临不少困难挑战。

        机遇方面,可以概括为“四个有利条件”。

        一是政策条件。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强调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是要素条件。目前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2%,标志着农业生产方式开始进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2%,标志着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和粮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是需求条件。随着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城市化的拉动,对农产品的总量和质量需求会不断提高。需求增加,会拉动价格上涨,提高生产者积极性。

        四是社会条件。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将会更加浓厚,推动“三农”发展的合力逐渐增强,人心齐、泰山移,这将有利于农业加快发展。

        困难挑战方面,可以归纳出“五个越来越突出”。

        一是资源约束与总量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中国人均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一亩三分地。人均淡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而且还呈递减趋势。1996—2008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9.5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年均减少1000多万亩,资源条件约束越来越突出。如何配置好有限资源,保证粮食总量平衡,难度越来越大。

        二是基础薄弱与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是基层和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的水利设施都在吃老本,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为60%,中小灌区干支渠完好率仅50%左右,大型灌溉排水泵站老化破坏率达75%左右,与农业生产关系最密切的“最后一公里”渠道成为最薄弱的环节。

        三是消费升级与结构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4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进入了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阶段。高级点心、寿司都需要优质专用的粮食原料,中国目前还满足不了需求。优质、安全就要减少产量,投入更多资源、资金,中国农业正由高消耗资源向高投入资金转变。

        四是小规模分散经营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据 FAO的数据,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耕地面积为60.9公顷,日本为1.9公顷,韩国为0.8公顷,印度为0.6公顷,而中国仅为0.4公顷;我国农业企业规模也比较小,美国孟山都公司2008年种子经营额相当于中国5家上市种子企业种子经营总额的近15倍。在现有生产方式下,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保护产业安全,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五是“要粮”与“要钱”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政府要粮食,农民要收益。目前种粮比较效益低,抓粮对GDP和财税贡献小。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需要做大量工作。务农种粮不划算是农民普遍反映的问题。由于比较效益低,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日趋严重。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重高达 70%—80%,老人、妇女种地是普遍现象,有的地方 50岁以上的占80%。

        记者:通过哪些政策措施来解决政府“要粮”和农民“要钱”的矛盾?

        韩长赋:我们常讲,推动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市场。保障粮食安全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在目前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还偏低的情况下,政府“要粮”与农民“要钱”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平衡的。过去我们靠行政命令推动农民务农种粮,现在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要依靠政策激励与价格引导并举才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与此同时,要处理好产区和销区利益关系,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调动主产区政府抓粮的积极性。有了这两个积极性,粮食生产才能稳定发展。这是我们总的政策思路。

        一是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农民愿不愿意种粮,价格是第一因素。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国家调节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农民种粮的有效政策。今年国家继续提高主产区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今后,还要继续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农业生产成本变化、农民生产收益以及物价指数和居民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粮价的合理水平,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做到增产增收。

        二是完善强化农业补贴政策。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2002年开始实行良种补贴,2004年开始实行种粮直补和农机购置补贴,2006年开始实行农资综合补贴,今年“四项补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1406亿元。一减一增,农民每年得到实惠2700多亿元。这些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减负,改善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今后,还要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建立农资综合直补与农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提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良种补贴标准;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增加农机具补贴种类,逐步提高补贴比例。

        三是实施重大技术推广补助。适应气候变化的趋势,对重点地区、主要作物、关键农时的防灾减灾、增产稳产、节本增效的重大技术实行补贴,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避灾、积极防灾。减灾就是增产,节本就是增收。现在常年因灾减粮600亿—800亿斤。推广农业技术,首要的目标是增产,提高粮食产量;其次是优质,提高产品质量;最后还要节本,提高种粮效益。

        四是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要向主产区聚焦,项目投入要向主产区倾斜,指导服务要向主产区延伸。要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奖补力度,逐步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2005年中央财政出台了“三奖一补”政策,即财政困难县乡政府增加税收收入奖励、县乡政府精简机构人员奖励、产粮大县奖励,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给予补助。其中,产粮大县奖励主要是增强产粮大县财力,调动县级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的转移支付政策,是当前国家扶持产粮大县的重要政策之一。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粮食大县地方财力,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和产业化经营。今年国家全面取消了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今后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将全部由中央财政补助,每年减轻主产区财政负担98亿元。但是,目前“粮食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记者: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粮食生产问题。我国粮食生产有哪些潜力?

        韩长赋:我国粮食生产还有潜力。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潜力”。

        一是提高单产有潜力。作出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三方面因素:我国现有粮食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不小差距。国内同一种植区内的同一作物,省际单产差距也较大,有的亩产相差50公斤以上。中低产田改造的潜力还很大。农业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产田仅占30%(5.5亿亩),中低产田占70%(约12.7亿亩,其中易改造中低产田约8.75亿亩)。

        二是盐碱地、后备耕地开发有潜力。我国现有盐碱地面积5亿多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约2亿亩,包括盐碱荒地1亿亩和盐碱耕地1亿亩。此外,我国还有一些宜农耕地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吉林西部等适宜地区。只要采取有效措施,这些耕地都能得到开发利用。

        三是区域增产有潜力。我国粮食增产潜力大的地区比较多。

        记者:“十二五”时期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韩长赋: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四稳定、四提高”:第一,稳定总量,优化结构,以优化结构促总量提高。第二,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以主要提高单产促总量提高。第三,稳定南方,提高北方,以主要提高北方促总量提高。第四,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产量,提高主产区产量,以主要提高主产区产量促总量提高。

        记者:“十二五”时期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是什么?

        韩长赋:“十二五”时期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抓住关键环节,找准主攻方向,加大工作力度,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重点是强化五大支撑、建立五大机制:第一,强化土地支撑,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第二,强化科技支撑,建立科技兴粮的长效机制。第三,强化政策支撑,建立调动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长效机制。第四,强化人才支撑,建立农村人才教育和培养的长效机制。第五,强化制度支撑,建立有利于粮食生产体制创新的长效机制。

声明:1.糖酒网所转载文章系传播信息之需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糖酒网平台的立场,糖酒网亦不表示赞同。 2.糖酒网尊重行业规范,文章注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
酒水招商食品饮料白酒招商红酒招商啤酒招商葡萄酒招商保健酒招商洋酒招商黄酒招商食品招商饮料招商

服务热线 ( 周一至周六 9:00-17:00 )

400-650-1979

  • 糖酒网公众号

  • 手机版糖酒网

  • 糖酒网小程序

采购商服务
找供应商
找产品
价格行情
热门产品
供应商服务
发布产品
查看代理留言
糖酒会
增值服务
VIP会员服务
招商会员服务
展会服务
广告服务
百度爱采购
招商合作
华南 石经理 13817984287
华北 王经理 13661432518
华中 杨经理 18201107935
东北 陈经理 13651852724
西南 章经理 13122701960
西北 曾经理 1365185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