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财富:动荡时期的财富管理营销管理

2012-08-15 10:43 热度:

谁动了我的财富:动荡时期的财富管理

2008年初,大多数财富拥有者、财富管理机构认为当前的混乱仅为其带来极小的风险。但是,到了年底,“恐惧已经占据上风”,新兴市场发现它们也不能幸免于难。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推出的2008全球财富报告,给我们展示了这场危机对全球财富、中国财富的影响。波士顿的专家将2008年全球财富预测下调14%,管理资产额达97万亿美元。中国成为新兴市场的龙头,与欧美地区相比,亚太(不含日本)已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受到危机的打击,今年中国富人资产有所下降,一半的行业受到影响,房地产领域的财富进一步缩水,但其总体增长仍然强劲。
  BCG估测,到2012年,中国百万富翁人数将达到858000人。(波士顿咨询公司授权刊登,有删节)

  财富的冒险心态不会停止

  文 | 本刊见习记者 吴琼

  波士顿咨询公司最近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将2008年全球财富预测下调14%,但是,2008年中国则有望取代德国,位居百万资产家庭数量和管理资产总额第四位,中国富人将为动荡的全球财富市场带来机会。

  《中国企业家》就经济危机时期的财富管理走向专访了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邓俊豪。

  《中国企业家》:在动荡时期,中国富人的心态有什么样的变化和趋势?

  邓俊豪:在中国观察两大富裕客户群体:成熟企业家和新兴企业家。这些高净值个人客户的投资组合倾向于两极化:一类会认为现在是投资较好的时期,因为资产较为便宜,他们关注的是抄底;另一类客户则较为保守,他们心存恐惧,倾向于投资现金以及简单的产品以保持目前持有财富的价值。即使在2007年股市上涨、高风险金融工具受追捧时期,中国富人仍旧有64%的资产以现金、存款和债券形式存在。

  经济危机关头,我对财富管理者有两个建议:首先,对于正承受压力的客户,私人银行要摸清客户的现状,使其在危机当头越发信任财富管理机构,例如有的房地产客户急于抛售楼盘以偿还银行大笔贷款,我们给他的建议是,万一业务出现问题时如何扛过这场危机;第二,在获取新客户上要关注高增长行业以及现状不错的行业,比如基建以及与消费相关的行业,房地产肯定是排除在外了,我们建议这些业务稳定、现金充足的高净值客户将资金投入市场以规避风险。

  《中国企业家》:私人银行对中国富人的争夺战已经打响,如何看待中资私人银行与外资私人银行的竞争?

  邓俊豪:中资私人银行与外资私人银行都在争夺同一个资产领域——中国高净值客户,这些客户具有多个账户,并且在多个不同的分支机构中接受服务,因此没有办法具体挖掘出这些人到底是谁。因此中资银行目前一方面需考虑,究竟有多少客户处于自己的商业银行份额之内。另一方面需要担心的是,一些客户很有可能已经被外资银行争夺走了,只是自己还不知道已经丧失了这部分价值。中资私人银行不能照抄海外的模式,我们期望他们能够从银行内部其他业务部门如零售银行、公司银行、投资银行等部门得到推荐,从而利用其丰富的客户资源、广泛的服务网络,提供专门满足中国高净值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有些应是中国市场独有的,例如个人是无法投资于收费高速公路的,但是可以通过信托公司间接投入其中,从而作为开发私人银行产品的一种工具。

  《中国企业家》:中国大部分富人、财富管理者并未真正经历过经济危机,你有何建议和告诫?

  邓俊豪:虽然目前保守的心态占据大多数,但是长期而言,冒风险的心态还是会回归,这种心态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3年的非典得到了验证,但此次会更倾向于一种更为平衡的方式,从私人银行获得投资组合顾问的服务。同时,有些人甚至不再踏入投资这个领域,此次危机使他们终于明白一个教训,市场不可能永远在成长,有时也会衰退。

  动荡时期的全球财富脉搏

  文 | Victor Aerni Christian de Juniac Bruce Holley 邓俊豪

  危机震荡全球财富

  2007年,全球财富按当地货币和管理资产额计算增长了4.9%,达109.5万亿美元。这标志着2007年成为全球财富连续增长的第六年,但许多财富市场的远景被笼罩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乌云之下。

  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某些地区和富裕家庭中。富裕家庭被我们定义为持有超过10万美元管理资产额的家庭,其在全球管理资产额中占有88%的比重。百万资产家庭仅占家庭总数的0.8%,但拥有35%的全球管理资产额。拥有500万美元以上管理资产额的家庭还不到家庭总数的0.1%,但却持有21万亿美元左右的管理资产额,将近占所有管理资产额的五分之一。从管理资产额和家庭数量来看,这一客户群体增长最快。

  新兴市场管理资产额增长最为强劲(以当地货币计)。亚太地区(除日本外)和拉美地区的财富增长了13.6%,中东和非洲则为8.6%。按绝对价值计算,美国管理资产额增加最多,达到1.3万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其基数大。但是,中国管理资产额以27.8%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最快(以当地货币计)。

  市场增长。全球财富的增长率(以当地货币计)从2006年的8%左右降至2007年的5%左右。北美和日本的管理资产额增长率滑坡最大。

  2007年,亚太地区(除日本外)和拉美地区的管理资产额增长势头强劲。两个地区的财富都增长了13.6%,这主要得益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东地区和非洲的财富增长率为8.6%,也高于平均水平。北美和欧洲增长率相近,都低于均值,分别为3.8%和3.9%。日本的财富仅增长了0.1%。

  全球财富增长了9.9%,其中一半左右的增长可由货币效应来解释。余下的增长则由两个因素驱动:市场增长和储蓄。股权、债权和现金市场的增长使全球财富增长了2.8个百分点,而储蓄增加则使管理资产额增长了2个百分点。

  股权投资。从2002年到2007年,投资于股权的财富份额从32%增至40%。股权由对股票的直接投资和投资基金持有的股权构成,在2007年全球财富中占有43.5万亿美元。股权投资的增加削减了债权投资和现金投资,后两者在此期间占管理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减少了3和4个百分点。

  2007年,北美地区财富用于股权投资的比例最高。拉美地区比例则最低,但是其投资组合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2002年到2007年,股权投资占管理资产额的比重增加了一倍多。

  全球向股权投资转轨的这一趋势提高了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的潜力,也给财富管理领域带来了更大的波动。2008年初,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富裕家庭已将其管理资产额从股权投资转向更为保守的投资。

  财富分布。我们的研究将所有家庭划分为四类:管理资产额少于10万美元的非富裕家庭;管理资产额在10万美元至100万美元之间的富裕家庭;管理资产额在100万美元至500万美元之间的新贵家庭;管理资产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富豪家庭。

  管理资产额高度集中在小部分家庭中。2007年,82%的家庭为非富裕家庭,但这部分家庭仅持有12%的全球财富。富裕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7%,拥有53%的管理资产总额。只有0.8%的家庭是百万资产家庭(新贵家庭和富豪家庭),但是其却拥有35%的管理资产总额。

  自2002年至2007年,所有富裕家庭(至少拥有10万美元管理资产额的家庭)持有的管理资产额以1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但各群体增速有所不同。富裕家庭和新贵家庭持有的管理资产额增长率分别为12.3%和12.5%,而富豪家庭持有的管理资产额以15.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从10.1万亿美元增至20.9万亿美元。2007年,全球80%的富豪家庭分布在十个市场中。(参阅图1)

  百万资产家庭。2007年,百万资产家庭的数量增加了11.2%,达到1070万。这一增长看似不同寻常,但反映了一个长期趋势。从2002年到2007年,百万资产家庭数量以1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在此期间,北美的增长最为缓慢,但其百万资产家庭人口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仍达到了10.2%。强势货币在此期间使欧洲的百万资产家庭增长最强劲,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1%。2002年,五分之一的百万资产家庭居住在欧洲。到2007年,每四个百万资产家庭中就有一个居住在欧洲。

  同2006年一样,2007年美国仍是百万资产家庭最多的国家,其次依次为日本、英国、德国和中国。到2008年底,中国的百万资产家庭数量预计将超过德国。

  小型市场一直是百万资产家庭最集中的地方。在新加坡,令人吃惊的是,十分之一的家庭拥有至少100万美元的管理资产额。百万富翁最密集的五个地区中有三个在中东,即卡塔尔、阿联酋和科威特;而欧洲百万资产家庭最密集的国家是瑞士,全球排名第三,为7.3%。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是世界第三大人口国家,其百万资产家庭密集度排名第六,为4.3%。

  巨大的教训

  危机给北美和欧洲大型全能银行造成了最严重的打击。一些银行主要由于其投资银行部门而受到次级相关证券的巨大影响,遭遇了巨额减记,并对其声誉造成了严重破坏。不安的谨慎气氛弥漫在全球银行业。

  大部分财富管理机构躲过了危机的迎面一击,但仍受到了金融动荡的影响。危机促使许多投资者将资产转移至更为保守的产品,从而导致了一些财富管理机构利润降低。另外,随着客户把其资产转移到别处或缩减新的投资,现有的和新增的管理资产额的数量大幅减少。

  随着危机的冲击波回荡在不同的金融市场,许多客户疑惑为何其财富管理机构不能更迅速地应对危机,或从过去的危机中吸取教训,如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等,从而使机构(换言之,他们的客户)远离危机。这些质疑源于经济衰退后的失望,但也指出了财富管理领域的真正问题。财富管理机构是否正竭尽所能从危机中吸取教训并以此完善其业务呢?

  从此次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之一是错失良机。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财富管理机构往往更关注削减成本而非识别增长机会。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在经济低迷期间,收入通常停滞不前,但这不一定明智。在一个以客户关系来衡量成功的商业领域中,财富管理机构应当永不停止地寻求获得新客户和资产的机会。一场金融危机可以带来获得市场份额的新机会,但极少有财富管理机构发动攻势。一些小型欧洲参与者正在宣传其在危机中发现新机遇的能力;另一些参与者则试图从遭到危机重创的对手那里挖走客户经理团队。然而,大多数财富管理机构并没有采取侵略性的行动去赢得新客户和资产。

  危机也强调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促使一些参与者重新审视其风险管理和风险监控流程,从而确保在下次危机来临之前能得到足够的警告。然而,大部分财富管理机构尚未做出协调努力来改善这些业务。

  加强风险管理的教训不仅适合于机构也适合于其客户。危机为财富管理机构提供了一个基于对每个客户的投资行为的深刻了解(尤其是他或她对风险的喜爱或厌恶程度)来开发定制的风险管理方案的机会。在短期内,这很可能导致不太激进、较为保守的投资战略。

  与此相关,财富管理机构已经更积极地改善与客户的沟通方式。一些参与者正制定沟通战略来确保向客户传递及时、明确的信息,使客户能准确评价市场发展趋势及其对投资组合的影响力。此外,一些财富管理机构正计划仔细审查评级机构的推荐。随后,他们会与客户分享其研究结果,阐明与他们的投资相关的真实风险。这样的沟通是确保客户理解其投资的真实风险的最好方法,而非仅仅将风险分级。财富管理机构也正在努力就如何减少损失以及如何为最终复苏做准备向客户提供建议,从而给客户一种资产控制感。

  另一教训为财富管理是一项稳定的业务,这是危机中为数不多令人放心的教训之一。在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看到全能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可以维持客户基础并提供较高利润的收入,即使其他业务表现糟糕。因此,金融机构应当扩大私人银行业务的作用,利用机会找出并解决其商业模式中的薄弱环节。

  (Victor Aerni、邓俊豪为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Christian de Juniac、Bruce Holley为波士顿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中国富人争夺战正式打响

  文 | 雷启迪 梁彩明 梁国权 米嘉 邓俊豪

  中国:发展迅速但难以接近

  中国是一个相对年轻但快速发展的财富市场。近几年来在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潮中,迅速涌现了第一代企业家。中国财富的增长主要受以下三种财富创造来源所推动:

  储蓄:近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使得个人收入高涨 (据政府统计数据,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7%),这增加了家庭所持有的金融财富总量,同时中国居民储蓄比率为56%,高于全球其他国家。来自居民储蓄的管理资产额增长占总增长的16%。

  市场业绩:上市公司数量激增使年内上证综指一路上扬,尽管2007年底市场波动较大,但指数仍上涨一倍以上。牛市表现为总增长贡献了12个百分点。

  人民币升值:2007年人民币持续增值使管理资产额增长9个百分点。

  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市场条件不断放开的推动下,中国财富市场将保持增长。BCG预测今后几年,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的年增长率约为20.5%;到2012年,管理资产额估计将达到8.1万亿美元。而2012年大中华区总体市场上的管理资产额预计将高达11.6万亿美元。

  中国的财富高度集中。BCG调研显示,在中国,不到1%的家庭持有全国个人总财富的70%以上。而在这些富裕家庭中,全国最富有的0.1%家庭(金融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控制着中国总财富的45.2%左右。

  长期以来,我们注意到富人越来越富有。自2002年以来,管理资产额超过500万美元的家庭在全国总财富中所占比例正稳步增长,仅2007年就从17.7%跃升至24.4%。的确,这些富豪家庭的财富仍在快速增长。此外,富豪家庭的数量也从2002年仅18000户增加到2007年的64000多户。

  更普遍的是,过去五年中,我们观察到中国百万富翁的数量以2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迅速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了391000人。中国百万富翁人数在全球排名第五,领先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今后五年,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下,BCG估测,到2012年,中国百万富翁人数将达到858000人。

  中国的许多财富都是在过去二十年内经济快速扩张时期积累起来的。与美国及欧洲市场不同的是,中国的富人主要是那些在快速增长的行业中赚钱的企业家,如房地产、制造业、商品和零售业等。(参阅图2)

  我们在中国观察到两大富裕客户群体:“成熟企业家”,他们通过自己企业的上市获得了可观的财富,以及“新兴企业家”,仍在打造其业务。2007年,众多家公司的上市,尤其是境外上市,有助于中国企业家财富的增长。2007年分别从海外和国内融得236亿美元和34亿美元资本。

  中国典型的财富组合结构与成熟市场差异很大。我们发现中国高净值个人客户的投资组合倾向于两极化。

  首先,他们持有大量的现金,以获得安全性,尽管这一现象近年已经减少。这种类型的投资组合结构在亚洲的其他地区也很常见,在除日本以外的其他亚太地区,大部分财富属于对金融投资可能持相同态度的中国家庭。

  其次,中国的富裕客户也往往具有高度投机性和较高的风险承受力,这可能是继承了其创业背景的一个特点。他们通常追求更高风险的投资,并且在其私人银行业务组合中,往往购买大量高风险的金融市场交易品种。得益于强劲的经济增长和更多公司上市,中国股市2007年经历了一轮大牛市。尽管市场在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年初因金融危机加剧而有所下滑,然而股票和基金在证券公司的交易量较往年还是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私人银行的三大挑战

  近年来,许多中资银行已推出和开发了自己的境内私人银行业务。然而,由于竞争日益激烈和对增强型财富管理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中资银行加快了其建立私人银行业务的步伐。自2007年以来,许多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已经宣布在中国建立私人银行业务。

  2007年对于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起步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今后,中外资银行为了赢得胜利而需面对三大挑战:

  挑战一:变革产品型服务模式。中国高净值个人客户普遍不喜欢透露自己的财富,可能是担心被调查财富来源,或因为担心吸引公众对于自己的财富注意。因此,在选择私人银行时,他们可能对银行的安全性和保护客户隐私方式相当谨慎,从他们是如何被介绍给其客户经理,到该私人银行的声誉;从私人银行账户的所在地,到进入账户的方式。

  许多中国高净值个人客户还没有把其财富委托给第三方管理的经历。许多高净值个人客户往往对自己的财富管理参与度很高,另一个指标就是要不断建立信任。因为许多中国高净值个人客户往往是第一代企业家,他们白手起家建立自己的公司,他们习惯于保持控制权和作出决策。这就要求银行拥有不同的客户咨询方法、服务模式、产品、组织设置和经济模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挑战二:扩大产品服务。在中国,典型的产品往往与传统的欧洲私人银行全权产品不同。在中国境内的财富市场,产品范围受到法规的限制,财富管理机构难以使境内产品产生差异性。此外,中国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债券市场方兴未艾,而其他基本金融工具如期货,尚未付诸实施。因此,产品范围相当有限。而且,中国许多高净值个人客户倾向于直接投资房地产。

  挑战三:解决组织和人力资源问题。大多数中资银行建立私人银行业务最大的挑战之一仍然是组织问题。其中有两个主要问题尤为凸显:

  首先是业务部门的组织结构,中资银行往往围绕地理区域建立业务部门,作决策时与组织其他部门的协调往往有限。

  其次是人才招聘和管理。银行能否招揽到足够的专业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仍是一个大问题。

  (雷启迪、梁国权、米嘉、邓俊豪系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梁彩明系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经理)

声明:1.糖酒网所转载文章系传播信息之需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糖酒网平台的立场,糖酒网亦不表示赞同。 2.糖酒网尊重行业规范,文章注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
酒水招商食品饮料白酒招商红酒招商啤酒招商葡萄酒招商保健酒招商洋酒招商黄酒招商食品招商饮料招商

服务热线 ( 周一至周六 9:00-17:00 )

400-650-1979

  • 糖酒网公众号

  • 手机版糖酒网

  • 糖酒网小程序

采购商服务
找供应商
找产品
发布采购
热门产品
供应商服务
发布产品
查看代理留言
糖酒会
增值服务
VIP会员服务
招商会员服务
展会服务
广告服务
百度爱采购
招商合作
华南 石经理 13817984287
华北 王经理 13661432518
华中 杨经理 18201107935
东北 陈经理 13651852724
西南 章经理 13122701960
西北 曾经理 1365185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