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颠覆麦肯锡之路经营之道

2010-01-25 16:47 热度:

  为了这把打开体制“鸟笼子”的“金钥匙”,光明乳业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尝试过不止一次。

  就在1月20日,光明乳业(600597)公布了A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104名中高层人员将因此受益。

  据申银万国分析师王鹏的介绍,仅就人才方面而言,目前乳业行业内的一个基本现状是,做常温奶的,就去伊利那里挖人,而做酸奶、保鲜奶的,就来光明乳业这里挖人。关键的原因,便是这两家国有控股的乳企,至今都没有在激励机制上有所突破,因此“留住核心人才就成了问题”。

  虽然目前出台了草案,但其中带给郭本恒的挑战却不小

  该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的条件——要求2009年度营业总收入不低于79亿元,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光明乳业2009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实现60.82亿元、净利润1.08亿。实现上述目标看起来难度不大。

  但要实现“解锁”则有着不小的挑战。根据股权激励草案,此次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为5年,包括禁售期2年和解锁期3年。而按照具体的解锁条件,这意味着,此后光明乳业业绩年复合增长率需要达到20%,到2013年时,总体营收和利润规模,要比2008年增加一倍。而根据2005年到2008年年报数据,光明乳业的营业收入一直徘徊在70亿元左右,增长幅度最高的2007年,也不过10.25%;净利润也一直在2亿元左右,除了2007年保持增长之外,其他三年降幅均超过25%。

  4年时间“再造”一个光明乳业,郭本恒的压力可想而知,而这就需要他拿出实打实的业绩来。事实上,自上任伊始,“业绩”便是里里外外套在郭本恒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突围口:常温奶

  前管理层“观望一下再说”的保守策略,让这个曾经在2002年市场如日中天的乳业公司,一下滑到第三的地位。而今,郭本恒上任后,立即决定要进入常温奶领域。

  郭本恒甫一上任,便碰上了公司发展的“低谷期”。

  那是2007年1月底,郭本恒就任光明乳业总裁。两个月后,光明乳业发布了上一财年年报:2006年,尚未完全摆脱“回炉奶”事件影响的光明乳业,净利润大幅度下降逾30%,仅为1.53亿,而其新鲜奶在华南、华北大城市也节节败退,连行业第三的位置都岌岌可危,从一个全国性品牌几乎萎缩成了区域性品牌。

  而与此同时,蒙牛和伊利却开始在新鲜奶领域向光明乳业发起围剿,以“新鲜工厂”命名的蒙牛新鲜奶甚至杀入了光明的大本营——上海。

  低谷接班的郭本恒,显然被里里外外赋予了“突围”的重任。据一位光明离任高管回忆,郭本恒当初也并非“接班人”的不二人选,当初外界看好的,还有行事风格颇似王佳芬的副总陆耀华:上海籍人士。

  “光明乳业是上海国资委控股的企业,绝大多数管理层又都是上海本地人,起用一个外地人,说明董事会也多少觉得光明是非变不可了”,该光明乳业的离任高管称。

  为求突围,履任后的郭本恒在光明乳业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变革,幅度之大超乎人们想象。“郭总变了”,谈及当时的感受,一位光明中层坦言,之前那个被称作“和事佬”的副总裁郭本恒,好像一夜之间变得激进、陌生了。

  “屁股决定脑袋”,郭本恒对此也不讳言。激烈的变革下少不了反对的声音,但自称“胆子太大”的郭本恒依旧不服软。他砍掉了光明乳业的绝大多数产品种类,颠覆了原有的管理构架,甚至,执拗地推倒了光明乳业十数年如一日“聚焦新鲜”的战略传统,硬生生把光明的业务聚焦点放大到了“乳业”,提出了“聚焦乳业、发展新鲜、突破常温”的战略口号,将光明的战线延伸到了当时毫无优势的常温奶领域。

  事实上,“要不要做常温奶”这枚硬币,光明乳业在过去就曾掷过不止一次。

  2002年登陆A股上市前,一直以城市保鲜奶走天下的光明乳业如日中天,持续保持着销售额全国第一、液态奶市场第一、酸奶市场第一、收奶量第一、盈利能力第一的优异记录。2002年上市后,光明的销售额更是自35亿人民币跃至达50亿元。

  但是,背靠草原优势主攻利乐包装常温奶的伊利和蒙牛已经相继发力,作为当时市场的领头羊,光明也意识到了市场正在发生变化。当时,就要不要介入常温奶,光明乳业内部展开了第一次激烈讨论。

  据称,王佳芬和当时光明乳业决策层的主流看法是:一来,新鲜奶是光明乳业的“基因”所在,自步入液态奶市场以来,光明主攻的便是“更营养”的新鲜奶,技术、人员优势都在新鲜奶上;二来,新鲜奶毛利率比常温奶高。因此,那次内部讨论的最终的结论是:观望一下再说。

  “打仗把敌人消灭了就是标准,管你用枪用炮干嘛?难道用炮打死了不算,用枪打死才算?”郭本恒说,虽然,新鲜奶的毛利率的确高,但这并不代表纯利率就一定高——“这一切,当时的认识上都有很大偏差”,郭本恒总结称。

  2003年开始,光明乳业的行业地位由第一滑落到了第三,而且增速不过是蒙牛、伊利的三分之一。这时,王佳芬和光明乳业决策层才醒悟,针对崛起的伊利和蒙牛的常温奶,增设了常温事业部,但这时的光明俨然成了追随者,之后的常温奶发展一直没什么起色,甚至在内部也没得到有效的重视。一个细节是:直到其2006年报,针对来年的发展战略的提法仍然是“聚焦新鲜”,丝毫不关常温奶什么事。

  “做企业不能叶公好龙,不能想的和做的不一样。你不能嘴上说很重视常温奶,但是什么都不投入,现实是,你就是重视还不一定能做得成。”针对当时光明介入常温奶铩羽而归,郭本恒反思称,当时在做常温奶时“用什么人”,什么样幅度的市场投入,怎样的奖励机制上,都“没想清楚”。

  郭本恒上任后,投入常温奶的决心显然更加彻底。在决定在常温奶领域向对手开火后,他首先做的,便是颠覆光明忠于新鲜奶的“基因”,将常温奶写进了光明的发展战略中,他反复“教育”光明的上上下下,光明是家乳品企业,不是新鲜奶企业。同时,他也打破了光明乳业内部原有的利益结构,将光明乳业之前在西安、成都收购建设的新鲜奶生产线改造为常温奶生产线,拓展常温渠道,倾斜内部资源大力建设常温奶事业部。

  “现在我们很多资源都向常温奶倾斜,譬如同样的销售额,对常温奶的利润要求比新鲜奶就少,而市场投入也更大”,郭本恒介绍说,现在的光明乳业依然靠新鲜奶赚钱,他的底线是只要常温不亏,先充分拓展市场。

  不过,发展常温奶被正式提到公司战略上来,还是2009年。根据年报披露的信息,光明乳业从2009年正式把常温奶、奶粉与新鲜品类共同确立为公司三大支柱产业的光明乳业,并制定了“做强新鲜、突破常温、出击奶粉”的年度市场目标和品类策略。且全年争取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64亿元,利润总额1.62亿元。

  在平安证券的一份报告则披露了相关的销售数据:光明乳业未来三大支柱包括新鲜(2008年销售约35亿)、常温(2008年销售约30亿)和奶粉(2008年销售约2.5亿元,计划2009年达到5.5-6亿元,2010年10个亿)。并分析表示,“公司当前最重要的是做大规模,而这主要靠常温产品”。

  如今,光明的常温奶市场占有率已经翻了一番,将近10%,30多亿的销售额与新鲜奶分庭抗礼,成为了光明乳业的业务支柱之一,今年初,郭本恒又宣布进军奶粉市场。“新鲜奶是光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常温奶是现在和未来,奶粉是未来。”郭本恒强调说:“这是战略性的。”

  对此,申银万国分析师王鹏表示,“蒙牛、伊利的绝对优势很长一段时间内估计不会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光明乳业没有机会”,王鹏说,至少常温奶给了光明乳业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

  颠覆麦肯锡

  “矩阵式管理构架”正是王佳芬当年聘请麦肯锡一手搭建的,王佳芬对此也推崇备至。但如今,郭本恒要拆掉这个制约光明“奔跑”的“减速器”。

  除了修改战略,在郭本恒看来,还有一件大事必须得办,那就是拆掉制约光明“奔跑”的“减速器”——矩阵式管理架构。

  为此,郭本恒甚至不惜得罪了将自己提拔起来的王佳芬。因为“矩阵式管理构架”正是王佳芬当年聘请麦肯锡一手搭建的,王佳芬对此也推崇备至,甚至视为光明管理“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当年请麦肯锡做战略,我一直不同意,但我说了不算”,郭本恒坚信,正是矩阵式结构充当了光明乳业发展由快转慢的“罪魁”,硬生生地将其从每年近40%的增长轨道上拉了下来。

  “矩阵式管理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有好几个头,互相牵制,这样可以保证你不犯错误,但它牺牲了效率,明明一天能定下来的事情,结果一个月都定不下来。”在郭本恒看来,矩阵式管理架构是属于成熟企业的治理模式,可以保证财务稳健,利润平稳的增长,甚至不增长,对于国际成熟企业而言,这些都没问题。但关键是,“应用到正处在高速发展期的光明乳业,就是把历史阶段这个大方向搞错了,肯定会完蛋”。

  在郭本恒的印象里,光明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1999到2001年,那时他和另外两位空降的少壮派林豪、吴建平(二人现已离职),分管研发、市场和销售。而光明当时的决策状态是:“三个人往一块一凑,要做什么产品,怎么做,可能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整个儿就定了下来,然后各自回到岗位,投入运作。”

  为了提速,打破光明乳业内部矩阵式之后,郭本恒将公司的组织结构改为条线式,重新设置职能部门、大力兴建常温奶事业部。并且把火力集中到了地方:设置了与总部职能部门平级、由他直接领导的华东、华北、华南、华中和西南五大地区事业部,以及18个省部。使得管理层次更加扁平化,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

  对于这些冲锋在一线的市场单元,郭本恒也充分授权,他只管大方向。“我有个原则,在可与不可之间,一般说可。”一些人因此而找到舞台。最实际的,各单元负责人可支配的预算、可独立决策的职权范围都大大增加。

  “现在总部的人力资源实际就管到省一级,省经理底下我们就不管了”,按照郭本恒的介绍,光明乳业目前的人事政策是“上级提名,隔级批准”,省经理由地区分部提名,总裁办批准,再往下,譬如城市经理,则由省经理提名,地区分部批准即可,总部不过问。而至于每个地方侧重发展哪些产品,如何建立渠道,在总部控制费率的情况下如何搞营销,则都由每个地区分部、每个省根据自身市场,自行决定。

  “矩阵式打破之后,地方上的架构和职权好划分,但职能部门难划分”,郭本恒说,变革的阵痛在最初表现得很明显,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地区部之间矛盾频发。事实上,这个问题到如今也没能明晰的解决,不过针对不同的职能部门,郭本恒也摸索出了一些办法。

  譬如,对于市场部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每年主抓不超过五个主要产品,这些主要产品的广告策划、研发、渠道拓展等,由总部市场部门全面负责,在这些主要产品之外,各地区要做什么自行决定。而渠道部则“搞切分”,对渠道和网点就产品到达率、回访、服务等方面进行检查,去伪存真。

  “一大将军(常温奶)、两小天鹅(奶酪和奶粉)、五虎上将(五大地区事业部)、十八罗汉(十八个省部)”——这是郭本恒自己琢磨出来的比喻,也正是对光明乳业改革后的整体架构的概括。“你不能简单的说我们现在的管理构架是扁平化还是金字塔式,都是混用的”,郭本恒说,他看中的只有一个:实用就好。

  打聚焦战

  “孩子养多了教育不好”,为此,他在一个月时间里砍掉了152个产品。郭本恒筛选的标准是,新鲜奶产品年销售额能超过5亿、常温产品年销售额能过10亿的,才是值得培养的核心产品。

  列队完毕的光明乳业,面临的确实是一场恶仗。蒙牛、伊利占据了常温奶80%的市场份额。伊利(600887)2008年的营业收入为216.56亿元,2009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92.953亿元,蒙牛(2319.hk)2008年营业收入为238.65亿元,而从光明的解锁期要求来看,在2011年才突破百亿大关。因此与竞争对手的规模比起来,差的也不是一点点。光明乳业的机会在哪里?

  “从一般人的角度看,我们肯定没机会,但我就不信它们是铜墙铁壁”,郭本恒宣称,自己现在已经找到了“屡试不爽”的办法:聚焦。即把“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把资源集中到优势产品、优势区域,然后出击。

  “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只有聚焦才有出路”。郭本恒介绍称,为此,他在一个月时间里砍掉了152个产品,每年集中优势培养最多五种核心产品。“孩子养多了教育不好”,郭本恒的标准是,新鲜奶产品年销售额能超过5亿、常温产品年销售额能过10亿的,才是值得培养的核心产品,否则“做了也没用”。

  在聚焦原则上,郭本恒强调区域聚焦和渠道聚焦并举。事实上,对于常温类乳品来说,现代商超的销量并不多,传统渠道要占80%~90%左右,在不发达地区传统渠道的比例更高;而且传统渠道扣点率远远低于现代商超渠道,净利润也会因此高许多。

  为了避免出现“撒胡椒面”的情况,郭本恒要求下面一个县、一个市地突破。“要知道虽然两个市合起来的销量和一个市的销量即便相等,但实质却完全不一样: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品牌形象、在当地的市场地位等都不相同”。

  为此,郭本恒当初甚至对内放过狠话:“全国不行,就撤回华东;华东不行,就撤回上海;上海不行,就撤回徐汇”。目的,就是要做到只要光明在的地方,网点数量、台面、导购陈列以及市场份额,都要有优势。

  为树立内部对“聚焦战”的信心,郭本恒一开始,就和自己力排众议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军”梁永平,合谋了一招“精神胜利法”:决定先在浙江金华这块“弹丸之地”打一场“样板仗”。一时间,金华市内铺天盖地都是光明的广告,光明乳业的产品几乎占领全部乳品零售终端,光明常温奶的商场占有率立刻跃至金华地区第一。

  这场酣畅淋漓的胜仗让光明内部士气大涨,郭本恒则乘胜追击,让梁永平把“金华经验”先在华东大力推广。

  “先聚焦资源做好华东,外地只留三个点,星星之火,不灭就行。”这是光明乳业2007年伊始便确定的方针。之所以先选择华东,是因为光明乳业在江浙沪品牌有影响力,网点也不错,甚至“人脉关系都是好的”,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的华东光明都做不好,那其他地方就“更没戏”;2008年,郭本恒下令,开始在西南、华北、两湖三个外围点发力,他的算盘是:光明在华东能做到年销售额20多亿,外围发力后至少实现两三亿元,这样一来,常温奶这盘棋就可以活起来。

  郭本恒的成绩不错。如今,光明常温奶的市场份额在江、浙、沪均跃到了第一,而2007年时,光明在这些区域的排名还都是第三,且和第一相差“十万八千里”;在西南等外围发力点,和蒙牛、伊利的差距也大幅缩小,终于“有了比划比划的资本”。对此,中投顾问也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截止2008年底,光明乳业在不仅在新鲜奶全国占有率达26%稳居第一,酸奶升至47%,而且,之前毫无生气的常温奶也争得了一成的市场。

  从华东突围,在外围发力,光明的常温奶之路如今走得尚算平稳。而在光明之外,乳业市场新一轮的整合也在加剧。而不甘于总是坐在季军宝座上的光明,该如何抓住机会?

声明:1.糖酒网所转载文章系传播信息之需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糖酒网平台的立场,糖酒网亦不表示赞同。 2.糖酒网尊重行业规范,文章注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

相关文章

酒水招商食品饮料白酒招商红酒招商啤酒招商葡萄酒招商保健酒招商洋酒招商黄酒招商食品招商饮料招商

服务热线 ( 周一至周六 9:00-17:00 )

400-650-1979

  • 糖酒网公众号

  • 手机版糖酒网

  • 糖酒网小程序

采购商服务
找供应商
找产品
价格行情
热门产品
供应商服务
发布产品
查看代理留言
糖酒会
增值服务
VIP会员服务
招商会员服务
展会服务
广告服务
百度爱采购
招商合作
华南 石经理 13817984287
华北 王经理 13661432518
华中 杨经理 18201107935
东北 陈经理 13651852724
西南 章经理 13122701960
西北 曾经理 1365185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