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民也有过食品不安全的日子国外食品饮料

2016-06-16 17:20 热度:

    葡萄酒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容易变质。古希腊古罗马人所用的双耳陶瓶,透气性很好,用它来盛酒,可以让氧气与葡萄酒发生氧化。酿造葡萄酒的人发现,如果在陶器内部涂上一层树脂,可以更好地保存酒;如果在葡萄酒中加入一点树脂,不管是粉末状的还是浓稠的液态树脂,都能延长果汁的储存时间。最后,希腊酒徒们都成了鉴定树脂种类的专家,据说叙利亚树脂的味道很像阿提卡蜂蜜,但树脂的主要用途还是防腐,喝下一杯劣质松香味希腊葡萄酒的感觉就像整个人都泡在卡普林诺油漆(多乐士木器漆的一种)里。

  古罗马历史学家老普林尼曾说,在非洲为了让粗糙的葡萄酒口味更加柔和,人们会在酒中掺入石膏,而“这个国家的某些地区则掺入石灰”。他还提到许多奇怪的添加剂,比如芦笋、芸香、花楸果、桑葚、叙利亚角豆(味道有点像巧克力)、杜松子、芜菁、海葱的鳞茎、桂皮、肉桂、藏红花等等。

  海盐也是一种防腐剂,不难想象,掺了海水的葡萄酒一定超级难喝。老普林尼抱怨说那些掺了海水的葡萄酒会“伤害人体器官,特别是胃、神经与膀胱”。

  除了海水以外,还有一种更受欢迎的防腐剂——铅。恐怕任何防腐剂都没有铅的伤害大,但老普林尼却认为铅是无害的,当时有这种想法的不只他一个人。古罗马人认为,铅可以让葡萄酒更美妙。铅离子可以抑制生物活体的生长,从而延长葡萄酒变酸的时间,使其不容易腐坏。

  自文艺复兴起,英国面包师就已经开始使用明矾了,加入的唯一目的就是增白。穷人一直渴望能吃上精细的白面包,这是上等人的面包,更有绅士派头;反之,黑面包则是社会最底层的代表。

  一些观察家曾描述说,17世纪时一些穷得叮当响的英国人,却在市场上四处游荡,一心只想得到用最上等的白面粉制作的面包,他们认为黑麦面包根本不值得吃。1683年终于有一个名叫特伦的人站出来呼吁说全麦面包是一种纯天然、易消化的食品,吃白面包“不利于健康,可惜没人听得进去。

  要想做出便宜的白面包,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劣质面粉,但这样不仅颜色发灰,还没有蓬松感,完全破坏了白面包潜藏的地位含义。明矾可以将二级面粉变得更轻、更白、渗透性更强,价格也更便宜。18世纪时,这种做法在英国更加普遍,于1756年和1757年达到顶峰。这两年粮食减产,质量也下降,面包师不得不加入更多的明矾,导致面包很扎嘴,吃起来还有苦味。一位客户不高兴地说:“这种面包很难闻,好像没烤熟,吃起来一点甜味都没有。”

  当时到处都有非常糟糕的面包,在一些心怀不满的消费者眼里,伦敦的面包全是假货。《毒物检测与可怕的真相》是第一本抨击面包师的匿名小册子,出版于1757年,有可能是彼得·马克姆博士撰写的。他甚至谏言当时的英国首相要防止“那些在英国备受尊敬的人”被伪劣面包毒死,并认为,明矾是一种危险物质,事实上是“一种人类粪便的提取物”,会导致胃灼热。

  面包里掺了死人骨灰,这则流言总算让英国人行动起来抵制掺假面包了。但面包师的辩护者们只承认有些的确使用了明矾,也指出明矾里根本不含人类的排泄物。出现这种误解,一定是因为制作商在提取明矾时常会用到人的尿液。明矾是从一种名叫页岩的岩层中提取出来的,提取时必须用到碱。而陈腐的尿液含有硫酸铵,是一种碱性溶液,而且方便易得。

  1758年,英王下令禁止在面包中掺入明矾,但禁令颁布后面包师对明矾的依赖却变本加厉了。1851年,有人对伦敦部分地区出售的各种面包进行了抽样调查,几乎所有采样面包都掺有明矾,其中一种还打着“绝对纯正,不含明矾”的广告。

  在掺明矾的问题上,买家也“同样有罪”。如果不能满足客户吃白面包的需求,面包师们就只能关门歇业。甚至有一位评论家说:黑面包味道太差,根本没人会买。

  在当时所有的食品造假中,受害最深的当属孩子们,他们比成年人更缺乏生活经验,而且几乎是大人给什么就吃什么。小孩子都喜欢糖果,但当时杂货店里卖的五颜六色的糖果,基本都掺入了有毒的原料(红丹、白色陶土、铜)来让它们呈现出漂亮的外表。

  1831年,奥肖内西博士作为《柳叶刀》的代表走上伦敦街头,深入调查那些五颜六色的糖果如何染色,结果也是触目惊心:红色糖果用了红色氧化铅,绿色的糖果色素中多有铜,黄色糖果多含有藤黄(一种树脂色素,会引起腹泻)或铅铬黄。这些颜色都有可能导致食用者失明。

  当然,与人们日常消费的面包、蔬菜和水果相比,糖果造成的危害至少还不那么普遍。当时的工人们只能在周六下午拿到一周的薪水,等他们晚上去市场买食品时,最好的卖光了,较好的他们也买不起,只能买质量很差的。

  有多差呢?鱼已经开始发臭,有些鱼贩子就用红颜料润色鱼鳃;他们还在陈肉上放一层新鲜的肥肉;先切掉陈干酪的表面部分,再铺上一层新鲜的干酪。

  在曼彻斯特市,工人们有时会买个椰子用作周末宴客,于是有些商贩会用已经没有椰汁的酸臭的老椰子充数,打个眼往里灌满水,再用一块与椰子壳颜色相近的黑色软木封住洞眼;还有商家会将橙子煮过以增加重量,弄得闪闪发亮再拿去卖……但。这些小贩往往自己也很穷,他们只能以低价留住买主,附带着弄虚造假,以维持成本。

  终于,1848年,英国布拉德福自治镇发生了一起重大的药糖中毒事件:200人中毒,20人死亡。这也是一场悲惨的“误会”:糖商本想在糖里掺入熟石膏,结果不小心掺入了砒霜……

  这起恶性事件,让英国政府下决心展开食品行业的打假。1872年,孟兹提交的《反食品与药品掺假法案》获得通过。

  直到1875年英国《食品与药品销售法》颁布后,才规定“任何人不得使用,也不得命令或允许他人使用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对任何种类的、即将出售的食品掺杂、染色、污染或掺入粉末……”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当美国实现了从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到工业国家的转变后,美国食品的质量也急转直下。

  以最常见的牛奶为例,19世纪的美国奶商,给奶牛喂食酒厂的酒糟以刺激其多产奶,而且他们把奶牛关在狭小的空间内,四肢固定,用减少活动量的方法催乳,许多牛因食物中毒和缺乏运动导致牙齿和尾巴脱落、乳房溃烂,浑身是病,但它们的奶仍然上市销售。

  可以想象,这样产出的奶质量会有多么低劣,被称为“泔水奶”。当时的纽约婴幼儿死亡率很高,这种泔水奶被认为是原因之一。《美味欺诈》中提到:从1870年到1900年,美国五岁以下的幼童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死亡。

  这样的奶,都还要继续被“加工”——首先,奶厂工人们会加水冲淡牛奶,然后加入熟石膏,中和牛奶被稀释后呈现出的蓝色,再加入淀粉面粉等增稠,为了了掩盖牛奶的腐败味道,化学制剂也会被使用……

  在肉类加工领域,情况只有更糟。1906年,一本畅销小说《丛林》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作者辛克莱曾在芝加哥的肉类加工厂工作,他有感于工人们的悲惨生活,想以此书唤起民众对资本家的抗争,然而起到的效果却是:香肠的制造过程,成了全国人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恐怖画面。

  “地上,泥土上,木屑里,肉扔得到处都是,工人们随意踩踏,随口吐痰。老鼠们在肉上跑来跑去,因此工人会用有毒的面包喂它们,老鼠死了,工人们把肉铲到手推车上,即使看到有老鼠,他们也懒得拿出去……”

  据说,喜欢吃肉的罗斯福总统在吃早餐时看到《丛林》中的这段描写时,大喊一声,跑到窗前把手中的香肠扔了出去。

  当年的5月,美国《肉类监察法案》在参议院通过,要求严查“所有用于人类消费的牛肉、羊肉、猪肉和山羊肉”。

声明:1.糖酒网所转载文章系传播信息之需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糖酒网平台的立场,糖酒网亦不表示赞同。 2.糖酒网尊重行业规范,文章注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
酒水招商食品饮料白酒招商红酒招商啤酒招商葡萄酒招商保健酒招商洋酒招商黄酒招商食品招商饮料招商

服务热线 ( 周一至周六 9:00-17:00 )

400-650-1979

  • 糖酒网公众号

  • 手机版糖酒网

  • 糖酒网小程序

采购商服务
找供应商
找产品
价格行情
热门产品
供应商服务
发布产品
查看代理留言
糖酒会
增值服务
VIP会员服务
招商会员服务
展会服务
广告服务
百度爱采购
招商合作
华南 石经理 13817984287
华北 王经理 13661432518
华中 杨经理 18201107935
东北 陈经理 13651852724
西南 章经理 13122701960
西北 曾经理 1365185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