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周年报道:扁担上挑出大茶业行业分析

2009-08-27 15:10 热度:

  8月26日讯:建国60年来,中国茶产业在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及市场结构、组织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历史性地变革,不断实现着从第一至第三产业的升级换代。

  原中国茶业产销集团董事长于观亭认为,“新中国茶业60年,就是从传统产业链的产销模式,向现代产业链的大茶业模式转变,不仅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的萌芽,还复兴了茶文化、茶馆,将茶叶提取物纳入进来,走向现代企业模式。”

  “中国茶产业,应该囊括第一二三产业,但是,目前还主要停留在农业为主的产业阶段,第二产业正在大规模展开,第三产业才刚刚起步。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大工业生产,建设适合中国特色的营销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第二三产业比重,是茶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说。

  挑着扁担进市场

  建国后,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我国茶产业实现了全国性集中,很快进入计划经济时代。于观亭说,“虽然生产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产量也大幅提高,但产业链一直停留在延续了上千年的产销模式上。”

  在1984年国发75号文件颁布之前,中国茶叶没有市场经济,生产、流通、消费都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运转。虽然早在1978年就实现了分园到户,但是农民并没有直接面对市场,在供销社收购点、茶厂、茶叶公司共同构成的指标网络中,市场经济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形成。

  市场放开后,成千上万茶农挑着自家茶叶走进销区,开始了农商对接新时代。“挑担茶叶进城”是那个时代的生动写照,也是那个时代多数茶农共有的经历。于观亭说,“茶农的扁担,挑出了茶农艰苦奋斗的精神,挑出了市场竞争、茶叶经济的繁荣和产业结构的市场化。”

  在各个销区,茶农转身一变成为茶商,开始了亦农亦商的生涯。随之而来的,是茶农成为企业家,民营茶叶公司数量爆发性增长,他们与公有制茶叶公司展开激烈竞争,茶产业迎来了市场经济结构。

  按照当时的产品管制分级,茶叶属于第三级产品,在农业经济作物中,是较早放开、充分市场化的产品。高麟溢说,“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茶叶市场化态势更好,形成了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产业结构。”

  “茶文化和茶馆的复兴,茶叶提取物产业,为茶产业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于观亭认为,“市场化的大门一经打开,就不可逆转。中国茶农像辛勤的蜜蜂一样,搭建着茶叶市场经济的蜂巢。”

  恢复性增长:产业第一波

  计划经济时代,一片茶叶从茶农到零售店,每一个过程都“历历在册”。他们组成了横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条。只是,这是政府搭建起的不计成本的链条,没有经济核算,没有盈亏概念。

  1984年75号文件施行之后,茶农进入了生产和流通环节。如今已是南北方茶叶市场晴雨表的广州芳村和北京马连道,就是在那个时代奠基的。那时的马莲道,还只是由低矮、破旧平房组城的副食品街。随着茶商数量的增加,马连道终于有了今天的强大阵容,一度成为北方茶叶市场的集散中心。

  北京福建茶业商会会长、满堂香茶业董事长高晨生说,“那个刚刚放开的时代,生意太好作。一批货卖完了,赶紧回家赶制第二批。”施云清说,“这是需求拉动的增长,对产品的渴求超越了对品质的关注。计划经济留下的产品空缺,市场需求短时间内爆发性地恢复,推动了市场和产业的飞速发展。”

  在需求拉动下,中国茶叶市场经济和市场化的产业结构,迎来了第一次飞跃发展,马连道等销区集散中心和民营企业同步发展起来。与之伴随的,是民进国退,公有制茶企没能适应突然而至的市场竞争,纷纷改制、倒闭。不少茶企老员工下岗、失业,然后组建了自己的公司,成为民营茶企的第二波来源。

  差异化消费:产业第二波

  高晨生说,“刚来北京时,北京9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花茶。好花胚和好花茶,帮助福建茶商在北京站稳了脚跟。那时,传统饮茶习惯主导消费市场。如今,铁观音、普洱茶等原本的小茶,与花茶争奇斗艳,北京市场从一枝独秀发展到百花齐放。”

  消费结构转型,不只发生在北京。王庆说,“从全国范围来看,花茶依然是当家花旦,但其市场优势已不再令人难望其项背。传统的单一消费结构,正在向多种类、差异化消费结构转型。”

  差异化消费成为市场增长的第二波动力,带动了多种茶类产业链条的繁荣。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2005年以来,普洱茶乍起乍落,在全社会引起一股普洱热。高晨生说,“普洱茶火热,是投资资本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但是,后期市场有失控的表现。这是小茶种发展的失误,但也为其他小茶种积累了经验教训。”

  第三波在哪?

  现在,部分茶园放荒、弃采,消费市场相对过剩。于观亭说:“按照中国2008年茶园面积计算,茶叶年产量可以远远超越实际产量。”

  “从紧缺经济,到相对过剩,中国茶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抉择。”高晨生认为,“按照人均饮茶量计算,中国还处于较低水平。培育发展空间,提升消费潜力,这是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急迫问题。另一方面,茶产业内部也进入了新的调整期。以马莲道地区为例,茶叶店总体趋势是平均面积和大型卖场不断增加。”

  “马连道是流通环节的缩影,流通环节需要升级换代。”王庆认为,“现在,产区可以直接联系销售终端,消费者对品质和品牌的关注也早已超越了对品类的关注,随之带来了批零市场的重新定位。未来的马莲道,将是品牌茶企的展示台。”

  “市场已经是充分竞争阶段,行业进入门槛大幅提高。单个茶农闯市场的场景,已经成为历史。企业必须走品牌化道路,走产业化生产。”高晨生说。

  “中国茶叶企业,正在从早期的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发展。提高效益,是企业提高生存能力的核心。”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施云清认为,“应对的重要措施则是,通过这种现代企业模式,如品牌宣传、科技投入等,实现茶叶企业的飞跃,使产业链条延伸和升级。”

  新趋势:大茶业连横合纵
声明:1.糖酒网所转载文章系传播信息之需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糖酒网平台的立场,糖酒网亦不表示赞同。 2.糖酒网尊重行业规范,文章注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
酒水招商食品饮料白酒招商红酒招商啤酒招商葡萄酒招商保健酒招商洋酒招商黄酒招商食品招商饮料招商

服务热线 ( 周一至周六 9:00-17:00 )

400-650-1979

  • 糖酒网公众号

  • 手机版糖酒网

  • 糖酒网小程序

采购商服务
找供应商
找产品
发布采购
热门产品
供应商服务
发布产品
查看代理留言
糖酒会
增值服务
VIP会员服务
招商会员服务
展会服务
广告服务
百度爱采购
招商合作
华南 石经理 13817984287
华北 王经理 13661432518
华中 杨经理 18201107935
东北 陈经理 13651852724
西南 章经理 13122701960
西北 曾经理 1365185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