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对6个月以下婴幼儿尽可能地进行母乳喂养婴幼儿食品
1970-01-01 08:00 热度:
不久前,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发布报告称,雀巢等知名品牌的婴儿食品中含有砷、镉、铅等重金属,婴儿每日进食2次雀巢米糊等食品,砷吸入量会较单独喂母乳高50倍,镉高150倍,铅高8倍。4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通报称,该类产品重金属含量并未超中国标准,但提倡对6个月以下婴幼儿尽可能地进行母乳喂养。
一边言之凿凿地说涉事婴儿食品重金属含量未超过“中国标准”,另一边积极呼吁家长们选择母乳喂养,这种“分裂”实在让人浮想联翩。不过,这起重金属超标风波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之后,所谓的“中国标准”为何再次扮演了“挡箭牌”的角色?
国外媒体报道称,在卡罗林斯卡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发表之后,欧盟委员会官员对此高度重视,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并对消费者进行及时提醒。蹊跷的是,咱们国内的相关部门对此似乎并不以为然,反而一再强调有关产品重金属含量符合“中国标准”,其潜台词似乎是说,国外的标准太高太严,中国家长们还是可以“放心”选用这些产品的。
可是,食品安全问题兹事体大,我们希望知道,究竟是国际社会的安全标准太严苛,还是所谓的“中国标准”太宽容?根据卫生部在2010年3月发布的《生乳等6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添加藻类的婴幼儿谷类辅助食物中无机砷的限量300微克/公斤,其他婴儿辅食中无机砷的限量为200毫克/公斤;但是,根据瑞典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相关产品含砷量仅为1.7微克,就已经被视为“含致癌重金属”。有了这样一组相差数百倍的对比数据,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吧?
事实上,“中国标准”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挡箭牌,已经并非首次。去年7月,美国媒体报道称,快餐业巨头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有玩具泥胶的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以及从石油中提取的特丁基对苯二酚,引发恐慌情绪。随后,中国国家药监局通报称,特丁基对苯二酚的含量没有超过“中国标准”,而聚二甲基硅氧烷则因无相关标准暂无法检测。一个是标准太松而形同虚设,另一个没有标准只好开绿灯放行,这两种窘境将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问题暴露无遗。
同样的问题,在去年新颁布的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也有体现。1986年旧版生乳国标规定的蛋白质含量为2.95%,每毫升菌落总数为50万,但新的“中国标准”分别改为2.8%和200万。而相关资料显示,国外尤其是欧洲的每毫升菌落总数指标在50万以下。类似的问题在以往的媒体报道中也多有提及,并一再遭受公众质疑。
我们并非是要“崇洋媚外”,但在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上,宁可安全标准严苛一些,也不愿因为标准过去宽松而失去制约能力。正如先贤马克思所说:“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市场经济时代,商家的逐利本能仍然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身负监管之责的职能部门不能严守标准,形同虚设的“中国标准”势必使得更多的问题食品进入百姓的厨房和餐桌。
从当年的三聚氰胺到苏丹红,再到近期的地沟油和瘦肉精,一波接一波的食品安全事故让公众人人自危,我们已完全不知道还有那些食物可以放心食用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前社会的信任危机。出现这样的局面,固然与总理所斥责的“商家道德滑坡”有关,相关的监管部门也难辞其咎。
在开启市场经济时代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一些人动辄喜欢高喊“与国际接轨”,可到头来油价上涨与国际接轨了,食品安全标准却常常以低于国际标准的水平运行,甚至让很多问题食品钻了监管的空子,实在令人唏嘘。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全局,“中国标准”应该是保护国人身体健康的护身符,而不是出了问题之后给商家当挡箭牌,有关部门理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